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绿色建筑施工中低碳材料的选型标准与节能减排效果量化分析

作者

杜疆

21070319750528241X

引言

建筑业碳排放占比高,施工阶段尤为关键。低碳材料凭借低碳足迹和节能特性,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由于材料性能差异大,亟需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指导选型。本文从实际出发,构建选型标准并结合案例分析,量化低碳材料的减排效果,为绿色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低碳建筑材料选型的核心标准构建

低碳建筑材料的选型需从系统视角出发,构建科学、可量化的评估标准体系。该体系应围绕碳排放因子、生命周期能耗、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友好性四个核心维度展开。碳排放因子衡量材料在生产、运输及施工全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是碳足迹核算的基础;生命周期能耗关注材料在使用期间对建筑能效的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强调对可再生资源与工业固废的利用;环境友好性则评估材料是否可回收、无害化等可持续属性。评估过程需结合国家标准、碳标签认证与碳排放报告等数据来源,并通过 BIM 与 LCA 模型实现参数化比较。同时,应依据项目功能、气候特点调整权重,以提升选型实用性。该体系有助于引导市场优选绿色建材,推动标准体系完善与政策激励落地,支撑建筑行业实现低碳转型。

二、典型低碳材料节能减排效果的量化研究

为系统评估低碳建筑材料在绿色施工中的节能减排效果,本文选取了几类常见低碳建材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再生混凝土、粉煤灰水泥、保温复合一体板、透水生态砖以及植物纤维隔热材料等。通过构建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将各材料从生产、运输到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进行核算,并结合建筑服役期热性能模拟,量化其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再生混凝土相较于天然骨料混凝土在单位立方米的生产碳排放上可减少约 25% ,并在强度要求满足前提下应用于次要结构构件与市政道路中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粉煤灰水泥通过利用工业废渣替代部分熟料,单位产量的碳排放降低 20%~30% ,且其抗渗性与耐久性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可在高耐久性要求项目中广泛推广。保温复合板材则因其热导率低、热惰性强,在建筑运行期显著降低了采暖与制冷能耗,其年平均节能率达到 18% 以上,碳减排效益持续性强。透水砖与生态砂基砖则在市政景观建设中既提升了城市排水性能,又通过低温烧结或免烧工艺降低了生产能耗。植物纤维类材料则以其天然可降解、低碳足迹等优势,在绿色住宅中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将以上材料在多个项目中的应用数据进行比对与汇总,可以明确其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减排潜力与经济适配性,为后续大规模推广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依据。

三、低碳材料推广中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尽管低碳建材在节能减排方面优势显著,但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其推广与应用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首先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当前多数低碳建材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与检测规范,不同产品间难以进行横向比较,阻碍了市场准入与评价机制的有效运行。其次是初期成本相对较高,尽管从全生命周期看低碳材料具有显著的节能回报,但其前期投入、采购成本与施工适配费用较大,导致部分开发商或施工单位出于成本考虑仍倾向于传统材料选择。此外,设计人员与施工团队对新型材料的认知与应用经验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落地效率。同时,部分低碳材料在气候适应性、耐久性或工艺兼容性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在高寒、高湿等特殊地区存在应用局限。政策层面,尽管国家层面提出了“双碳”目标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地方执行层级不一,配套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主动选择低碳方案。因此,若要推动低碳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必须从技术标准、政策支持、成本补贴与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打通产学研用之间的堵点,促进建筑产业链的整体绿色转型。

四、基于BIM 与LCA 集成模型的定量评估路径

为科学评估低碳材料的节能减排效果,本文引入 BIM 与 LCA 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了涵盖材料选型、碳排放核算与能效分析的定量评估路径。BIM 作为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可在设计阶段准确记录材料种类、用量和施工工序,为后续碳计算提供详实数据支持;LCA 则从环境视角出发,全面评估材料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与能耗表现。二者结合,可实现从原材料采购、运输、施工到建筑运行各阶段的碳排放模拟。模型构建包括导入设计图纸与构件参数建立 BIM 模型,调用碳因子数据库赋值每种材料的碳排放数据,并将施工能耗、机械使用、运输路径等参数化输入,形成全过程碳排放链。同时结合运行阶段的能耗模拟,评估材料在使用期的节能效益。通过在多个项目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显著提升了低碳材料选型的科学性和直观性,不仅为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也为政府监管与碳核查建立了可靠的数字基础,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向全过程可追溯、可核算的绿色发展方向迈进。

五、绿色建筑未来发展对低碳材料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深化与技术进步,低碳材料面临更多功能与性能协同发展的新要求。未来材料不仅需具备低碳属性,还应在保温、结构、装饰等功能集成方面提升综合效能。智能响应型材料如相变材料、光热转换材料将在智能建筑中实现主动节能;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制定适配本地气候和能源结构的选材策略。同时,数字建造的发展推动基于数字孪生的材料模拟与精准部署。为适应新趋势,材料行业需加快技术升级,推动建筑系统深度融合,标准制定机构应完善分级评价体系,政府则应强化政策激励与试点推广,推动低碳材料广泛应用,助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结论

本文从选型标准、实证分析到评估路径,系统探讨了低碳材料在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显示,科学选材结合 BIM 与 LCA 技术可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升能效水平。当前推广仍面临标准缺失、成本较高等障碍,亟需政策、技术和产业协同推进。未来,低碳材料将朝多功能、地域适配与数字集成方向发展,在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领 , 王建 , 徐孝单 . 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发展和对策研究 [C]//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2024 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上册). 天津市滨海新区住房和建设事务服务中心 ;,2024:155-157.DOI:10.26914/c.cnkihy.2024.037722.

[2] 袁中开 .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C]// 江西省工程师联合会 .2024 年智能工程与经济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工程管理与经济建设专题). 上海朗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2024:809-811.DOI:10.26914/c.cnkihy.2024.069055.

[3] 崔乃夫 . 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03):38-40.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4.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