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篆书在版画中的应用

作者

王铁卫

奉节县竹园初级中学 重庆 404614

篆书作为我国古老的书体,其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历经金文、大篆,至秦代小篆实现统一规范。篆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线条圆转流畅、粗细均匀,结构对称平衡且富有装饰性,如李斯所书《峄山碑》,笔画婉转流畅,结构严谨规整,展现出篆书的典雅之美[1]。版画则是通过制版和印刷来完成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雕版印刷到现代的各种版画技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创造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将篆书与版画相结合,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尝试。

一、篆书与版画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助力文化传承与认同

篆书是汉字演变的重要源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文化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篆书与版画结合的教学,学生可以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篆书的发展脉络。如在学习秦代小篆时,可向学生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统一全国文字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文字统一对于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拓印篆书版画过程中,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碑刻文化进行对话,感受篆书历经岁月沉淀的金石韵味,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像逍遥津小学开展的徽派木刻版画课程,将篆书元素融入其中,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美育成果。

(二)促进跨学科能力培养

篆书版画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从文字学角度,学生需要了解篆书的演变、字体结构和笔画特点,如分析甲骨文象形性的造字原理,以及金文线条的古朴质感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从历史学角度,篆书的发展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学习篆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变迁。在艺术学方面,学生要将篆书的艺术特征转化为版画的表现语言,运用阴刻、阳刻等版画技法来呈现篆书线条和结构,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例如,学生在将篆书反刻到版材上时,需要逆向思考文字的镜像关系,从而有效提升逆向思维能力。

二、初中篆书版画教学策略设计

(一)构建“三阶段四融合”课程架构

教师可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初识篆书与版画。开展甲骨文、小篆拓印体验,以硬币等工具拓印篆书图案,直观感受线条与形状;展示古今篆书作品、多类型版画,讲解篆书起源及在印章制作中的应用,加深文化认知。这一阶段聚焦技法教学[2-3]。篆书书写从横、竖、弧等基本笔画起,练习中锋用笔,由单字到复杂结构循序渐进;版画制作讲解阴刻、阳刻,以吹塑板反写篆书实操,教师示范并纠正学生刀法、线条处理问题。创作表达阶段,设定“姓氏篆书版画”“二十四节气篆书版画”等主题任务。学生将篆书与图案结合变形创作,教师引导运用刀法、色彩增强表现力,鼓励创新。课程全程融合历史文化、劳动教育、审美体验与区域特色。结合历史背景讲解篆书发展,于版画制作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欣赏与创作提升审美,融入地方特色民间技艺,丰富教学内涵。

(二)采用情境化与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考古发现之旅”为情境主题,教师模拟考古现场,为学生提供一些仿制的古代碑刻残片(上面有篆书文字),让学生扮演考古学家,通过拓印等方式“解读”碑刻上的篆书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篆书产生浓厚兴趣,还能在情境中学习篆书的相关知识。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设计分层任务。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要求他们临摹一些简单的篆书单字或常用吉祥语(如“福”“寿”),重点掌握篆书的基本笔画和反刻、拓印技巧。提高层的学生则需要设计篆书与简单图案的组合,如将“龙”字与云纹相结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画面构图和刀法的运用。拓展层的学生可以尝试难度较高的木刻版画,探索不同刀法(如单刀、复刀、冲刀、切刀等)对篆书表现效果的影响,还可以尝试将篆书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

为降低学生操作难度,采用一些创新工具。除了传统的刻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硬币、钥匙等日常物品进行简易刻板操作。例如,用硬币的边缘在吹塑板上按压出篆书线条,这种方法既简单又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工具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增加创作的趣味性。

(三)建立多元主体与过程性评估评价体系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在自评环节,学生从自己作品的创意构思、技法运用、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撰写简短的自评报告,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互评环节,学生分组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填写评价表格,从“篆书书写的规范性”“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创意新颖度”“画面整体美感”等维度进行打分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将篆书应用于版画创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实现实践创新与美育的融合发展。通过构建“三阶段四融合”课程架构、采用情境化与分层指导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多元主体与过程性评估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在未来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应进一步推广和深化篆书在版画中的应用教学,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 以 茉 . 顿 挫 提 转 间: 论 曾 熙 书 法 中 的 颤 笔 [J]. 美 术 文献 ,2025,(06):57-60.

[2] 朱剑 . 陆维钊书法艺术的语图关系 [J]. 中国书法 ,2025,(06):22-31.

[3] 盛大林 . 再考“酿泉”与“让泉”[J]. 滁州学院学报 ,2025,27(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