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山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

蔡松燃

云南大学在读研究生 云南省昆明市 650091

《赶牲灵》作者是张天恩,榆林吴堡人。这首歌曲创作于 1940 年当时的名字不叫《赶牲灵》而叫《骡马店》其第二段是“我赶我(的那个)牲灵唠你开你(的那个)店,哎呀来来往往呀常呀见面”,1942 年又进行了改写又叫《驼盐歌》,将第二段“你赶上(的那个)骡子唠三边去驮盐,哎呀我和互助组的婆姨们(噢)一搭纺线线”调子没变,只因社会形势而改变了歌词;1945 年最终定名为《赶牲灵》。

歌词

山歌是人民群众在山间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当人们在砍柴、割草、采茶、放牧等活动时,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内心感受所唱的歌。陕北民歌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是劳动人民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情感抒发为基础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在演唱陕北民歌的时候多数可以直接根据歌词表达的意思来传达情感,但是也不排除小部分歌曲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例如《赶牲灵》就是在以革命背景下表现男女二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

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

噢哇哇的(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

朝南得(那个)咬,

哎呀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哟

噢过(呀)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呦,

招一招的(那个)手,

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

噢走你的(那个)路。

《赶牲灵》有三段歌词,前两段是运输队出发前场景的描写,最后一段抒发了对远走他乡的心上人殷切盼望,尤其从反复两遍的歌词中体现出来“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呦,噢走你的(那个)路”,从这句歌词中也可以看出陕北人豪放、大胆的性格,丝毫不忌讳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表露。在《赶牲灵》中主要使用了衬字、押韵、叠字这些具有陕北方言特色的词汇。衬字在古诗词和民歌中较为常用没有实际意思,作用为烘托正词铺垫感情使用,在《赶牲灵》中使用了“那个”、“呦”、“噢”、“呀”,这些词看起来并没有实际地位和意义,但是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与陕北的方言有着紧密的联系更加突出了陕北的地方语言特征。押韵就是歌词中最后一个字使用同样的韵母,使作品具有节奏感与和谐声调之美。《赶牲灵》中“子”押 er 韵,“灯”、“声”押 eng 韵,“咬”、“了”押 ao韵,这些押韵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于歌唱者来说也朗朗上口。叠字就是将相同的字叠加而成,在陕北民歌和方言中运用及其广泛。叠字使用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行为、动作、声音、形象、色彩等摹拟出来更加形象得展现在人面前,使听众身临其境,领略到独特的地方方言特色。在《赶牲灵》中体现在“走头头”、“三盏盏”。“走头头”指的就是走在最前头的那头驴,叠字的使用使其情景更加生动也可看出赶牲灵的脚夫们队伍大牲畜的数量多,“三盏盏”形象的把驴头顶上挂的红脑缨看做三盏灯,突出了脚户们对牲畜的重视,也体现了作者对场景细节的描绘,给人立体的形象感又增加了歌词的韵味。

综上所述,山歌的歌词首先是即兴性强,随编随唱,除反映爱情生活外,还有反映关于自然景色的、劳动生活、革命斗争和旧社会受统治的痛苦的,以及对新社会热爱内容的,十分广泛。常用的手法是比兴,比是比喻,“兴”就是触景生情,句子通常用七字句,唱时往往加入一些衬字,如,呀、哪、罗、哟、哎、哩等。这些衬字有些是拉长音唱,有时的是附带着唱的。

曲式结构

《赶牲灵》为 D宫加变宫六声调式但他尾音落到徵音上因此为六声 A 徵调式,2/4 拍,曲式结构为四乐句体乐段结构。即:a + b + c + d( 5 +4 +4 +4)《赶牲灵》曲式结构并不是规整传统四句体形式,a 乐句是不方整性的 4 小节而是有 5 小节,b 乐句也不是完整的 4 小节,而是有 3 小节半,后半拍则为 c乐句的弱起,d 乐句也是不完整 3 小节半。这样不规则的曲式结构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由此可见,山歌的曲式结构,句法较为简单,常见的多为一对上下句,也有二句半、四句头、五句子、赶五句、联八句等。这些结构不同的歌词反映在音乐上,形成了山歌曲式结构的多样化。

节奏和旋律

山歌的节奏自由,有的依附于语言的气势和节奏,取密集和自由延长相结合的节奏,有的在语言节奏基础上略规整化,形成一定的格律,有的则规整节拍自由化。

《赶牲灵》这部作品旋律整体高亢、直白、质朴,乐汇主要表现形式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每句后面还有长时值的音符进行延长,在 2/4 拍强弱的规定下作者很贴切的运用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来表现行进中骡马牲畜的脚步声,长时值的延长则形象的表现出脚夫们吆喝牲畜的叫喊声,也体现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陕北方言发音。部分小附点的运用更是把陕北方言和旋律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赶牲灵》为徵类调式其大部分以跳进音程为主,该曲多出现四度、五度、七度、八度大跳。a 乐句就有一个七度大跳给人鲜明、宽阔、舒畅的感觉,此类

大跳也展现出陕北人性格爽朗、奔放的性格特点。

演唱

《赶牲灵》是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演唱的过程中想要很好的诠释作品淳朴的情感,演唱者就需要勤加练习陕北方言的吐字、咬字及方言运用下倚音的处理。《赶牲灵》这首歌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跨度也大,因此在演唱时运用的是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在不同音区表现。例如第一乐句 a:

前两小节加第三小节的第一拍以真声为主,因为真声是实际生活中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音色,这样能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在第三小节的后半拍小字二组的 2 上就得减少真声加入假声,到了第四小节全部转换为假声,假声的音色高亢明亮这样的音色和音区能更好的表现脚夫的辛酸和思念家人的心情。

陕北民歌中有很多独特的衬字,它们是歌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和在音乐结构上,都起着重要作用。

“那个”就是一个明显的衬词,它在陕北方言中属于闭口音,但在演唱中还是要用唱开口音的方式去演唱,因为之后的旋律为七度大跳,因此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那个”时就要挂着高位置为之后的七度大跳做准备,不能出现位置不统一声音松散的现象。可见山歌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歌唱条件才能将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

余论

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然而,山歌的发展依然危机重重,总结下来不外乎是城市化进程破坏了山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以及全球文化交流融合带来的文化繁荣客观上减少了对山歌的潜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