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元文化融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视野

作者

王蓓丽

浙江省台州市涌泉镇中心校邮 318000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本文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价值,提出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音乐体验空间的具体策略。研究认为,音乐教育应突破单一文化视角,通过本土音乐与国际音乐元素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审美包容性。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将多元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切的教学内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

关键词:多元文化融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实践

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阶段承载着培育审美素养、塑造文化认知的特殊功能。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常局限于单一文化语境,难以适应新时代青少年成长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文化视野局限与资源整合不足的现状。本研究立足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将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音乐教育新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一、多元文化融合的音乐教育价值重构

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在小学阶段承载着启蒙文化认知与培育审美能力的双重使命。当江南丝竹《采茶舞曲》的细腻音韵与非洲鼓乐《鼓的语言》的奔放节奏在课堂相遇,学生不仅能通过前者感知江南水乡的劳作场景,更能从后者的复合节奏中体会非洲部落的集体狂欢,这种跨文化对比体验如同打开一扇扇观察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聆听差异中发现”美美与共”的文化真谛。多元音乐元素的交织构建出立体的审美坐标系,教师通过梯度化教学设计,可引导学生从《樱花》的都节调式中品味日本音乐的含蓄之美,到《牧歌》的长调拖腔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辽阔意境,逐步形成穿透音乐表象的文化理解力。这种浸润式的文化体验,既避免陷入单一审美标准的窠臼,又为学生植入了开放包容的艺术基因,使其在未来的文化接触中自然生发出”各美其美”的价值判断力。

二、教材资源的创新整合策略

(一)文化元素的系统梳理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既有扎根乡土的传统民谣,也有展现民族风情的特色乐曲,更不乏跨越国界的经典作品。面对如此多元的音乐素材,教师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搭建文化认知的框架,避免教学陷入零散化的误区。从文化圈层维度来看,教材内容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以《茉莉花》《采茶舞曲》为代表的本土传统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审美智慧;《阿西里西》《其多列》等少数民族歌曲,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生活哲学;而《欢乐颂》《雪绒花》等国际经典作品,则为学生打开了解异域文化的窗口。此外,按艺术表现形式又可细分为童声合唱、器乐独奏、歌舞表演等类别,这种多维分类体系帮助教师快速定位教学重点。在五十六朵花”单元中,既有蒙古族长调《牧歌》的悠远苍茫,也包含维吾尔族手鼓伴奏的《青春舞曲》,教师若能在备课阶段建立清晰的文化坐标,便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音乐形态背后的文化密码,使学生在对比聆听中自然领悟”音声虽异,其美相通”的文化真谛。

(二)教学内容的活化设计

教材资源的静态呈现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之间,需要教师架设创造性转化的桥梁。主题式教学法为此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提炼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主题,将看似孤立的教学单元转化为有机整体。以”自然之声”为主题进行跨单元整合时,可将江南丝竹《姑苏行》的婉转清丽、挪威民谣《索尔维格之歌》的静谧悠远、非洲《雨林节奏》的蓬勃生机串联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不同文化对自然意象的艺术表达。文化溯源法的运用则能深化学生的理解维度,在教授土家族歌曲《乃哟乃》时,可同步展示摆手舞的韵律特点与西兰卡普织锦的图案艺术,通过视听联觉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文化认知。对于《春节序曲》这类节庆音乐的教学,不妨引入”文化拼图”活动:一组学生探究北方秧歌的欢快锣鼓,另一组解析南方采茶灯的婉转曲调,最后通过合作演绎展现中华节庆文化的多元面貌。这种教学设计既保留了教材的核心内容,又通过文化延伸赋予作品更丰厚的意蕴,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真正理解”文化如水,交融共生”的深刻内涵。

三、课堂实践的创新路径探索

(一)体验式教学情境构建

在人音版教材框架内构建文化体验场景,需紧密依托教材设定的音乐文化主题。以”欧洲音乐”单元为例,教师可围绕波兰民歌《小杜鹃》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将教室布置成东欧田园风光,利用麻布围裙、草编篮等道具营造农场氛围。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玛祖卡舞蹈的三拍子韵律,用教材配套的三角铁模拟马铃声响,配合脚步动作感知强弱拍交替规律。多媒体技术可同步展示波兰民间婚礼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舞蹈服饰与音乐节奏的关联性,然后结合教材乐谱开展二声部卡农练习。这种情境化教学既保留了教材核心内容,又通过多感官参与深化文化理解,使学生在模拟采草莓、挤牛奶等生活化动作中,自然掌握弱起节奏与旋律跳进的特点。

(二)创造性表达引导

基于教材内容的二度创作需遵循文化融合原则。在六年级下册”世界音乐”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苏格兰民歌《离别》进行创新改编:保留教材要求的五声音阶旋律框架,融入电子琴模拟的风笛持续音,用竖笛合奏呈现原曲的悠远意境。创作过程中可借鉴教材中《拉库卡拉查》的墨西哥舞蹈节奏,将3/4拍与2/4拍进行交替组合,形成具有现代感的混合节拍。学生分组使用课堂打击乐器构建多声部伴奏,通过调整沙锤的摇晃速度模拟高地风雨的渐变效果。这种创作实践既巩固了教材中的音乐知识,又通过文化元素的有机重组,让学生在保持作品民族特质的同时,体验跨文化音乐对话的创作乐趣。

结语

多元文化融合视角为小学音乐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要求教育者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建立平衡。通过系统化的资源整合与创新性的教学实践,音乐课堂能成为培育文化理解力的重要场域。

参考文献:

[1]贺艳.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52):4-6.

[2]赵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多元文化融合教学实践探索[J].文渊(小学版),2024(10):718-720.

[3]陈海婷.多元文化融合之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究[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10):78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