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模拟法庭活动课程化实践研究
刘川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400030
一、引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正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养成”,从“课堂灌输”走向“实践沉浸”。在此转型背景下,模拟法庭作为兼具教学性、情境性与协同性的法治教育方式,在思政课改革中显示出强大的现实生命力。重庆七中依托“依法治校先进单位”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平台,系统开发以模拟法庭为核心的课程项目,探索“大思政”引领下的法治教育课程化路径,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了范式样本。
二、课程化建设路径:从教学活动到实践课程
重庆七中模拟法庭课程从最初的主题活动逐步走向选修课程、社团项目和课堂教学融合,其课程化转型体现出四个特征:
一是目标明晰化。课程锚定“知法—信法—守法—用法”素养链条,融合法律知识、规则意识、公共参与、道德判断等核心指标,着力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是流程规范化。设置“剧本编写—角色分工—庭审排演—现场展演—反思评价”五步教学流程,构建项目化学习闭环,并结合数字化工具(如庭审排练录播、在线评议表)提升组织效率和反馈精准度。
三是内容模块化。围绕《法律与生活》模块设计五类典型案件(如校园欺凌案、盗窃案、网络诈骗案、交通肇事案、侵犯肖像权案),实现剧本、案例、评价标准统一,并根据学段、学情适时调整情节设置与法律条文引用。
四是资源体系化。编制《模拟法庭活动实施手册》,开发评价量表与教师指导工具包,打造课程资源库,并通过校际合作与课题研究共享优质内容,实现课程可复制性与推广性。
三、协同机制构建:打通“校家社政”育人路径
“大思政”课程体系强调协同育人。重庆七中通过校内外资源联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司法”四方参与机制,形成法治教育共同体。
学校统筹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组建专业教研团队,推动模拟法庭在高中政治、语文、生涯规划等课程中融合嵌入;家长通过观摩活动、参与座谈、协助学生准备角色,强化家庭支持;社区与街道提供真实案例、实践场地和现场管理支持,增强活动贴近性;检察机关与法学院校介入角色培训与现场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反馈和法律引导,推动模拟法庭成为学生“沉浸式”的社会课堂。
如 2024 年模拟庭审案例“黑泽抢劫案”中,检察官担任庭审指导专家,社区调解员参与剧本研讨,学生家长代表进行观后评议,模拟法庭从“课堂”拓展至“社会”,实现“协同育人、多元共育”的全环境育人格局。
四、育人实效分析:学生成长与课程价值共进
重庆七中在模拟法庭课程推进中,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对学生法治素养进行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学生在法律知识掌握、辩论表达、规则意
识等维度均有明显提升。
学生访谈反馈中普遍提到,“从角色扮演中学会了思辨与换位”“参与法庭让我更懂社会规则”“现在更关注法律新闻和国家政策”,表明课程在知识—情感—行为三个维度都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共参与意愿也同步增强。如参与庭审的高二学生彭同学,后续在市级模拟政协提案中获一等奖,并作为青年代表参与两会旁听,其成长路径印证了模拟法庭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激发与赋能功能。
教师方面,多名一线思政教师通过该课程研究获得区市级课题成果,在课程开发、项目组织与学生指导中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形成教研一体发展格局。
五、问题反思与实践展望
尽管该课程已取得一定实效,但在推广与深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课时安排与学科统筹冲突。一些教师反映模拟法庭活动筹备周期长、排练耗时多,与现有课程计划难以匹配,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是剧本开发与情节设计压力较大。当前多数剧本需师生手工编写,难以实现高效更新与多样化表达,师生专业支持与法学指导仍有缺口。
三是协同机制持续运行存在波动。部分协作单位支持意愿与力度不一、参与频率不稳,影响模拟法庭活动常态化开展。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推动模拟法庭纳入综合实践课程或思政选修体系,保障制度性课时支撑;二是建设剧本资源共享平台与案例数据库,提升剧本开发效率与案例质量;三是以区级或市级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构建“模拟法庭教育联盟”,实现跨校资源互通、专家巡讲、主题共研,推动“大思政”落地生根、形成合力。
学生模拟法庭活动不仅是法治教育的实践样态,更是“大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落地表达。重庆七中的探索表明,课程化、协同化、项目化的法治教育路径,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法治素养,丰富思政课堂实践,为构建新时代全环境育人格局提供现实支点。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其制度化、数字化和区域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探索“大思政”视域下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