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探析

作者

马鑫 李京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主体,更是价值引领的践行者,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著。202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1 高校思政课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承担着知识传授、价值观培育与真理探索的多重使命,是强化思政引领效能、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群体。深入剖析教育家精神在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高中的价值,能够筑牢理论根基、明晰实践路径。

一、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内涵

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高校 良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是促进个体发展、凝练榜样标识、增强精神动力的关键。因此要充分 精神提出的背景、价值及其内涵。

(一)教育家精神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 年教师节期 教师代表的致信中,首次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 明确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 在立德树人、育才造士方面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家精神的系列重要阐述,为教师群体的成长成才 作确立了根本遵循与科学指引,通过发挥教育家精神 业化方向稳步迈进,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二)教育家精神的价值

坚定教育信念,践行育人使命。 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深入学习和 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作用,以教育界先贤的奉献精神为 略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应主动传播 确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具备教育家精神的 积极探索改进路径,使思政教育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 常态化教研机制,通过跨学科合作开发课程、共建教学资源 ,从而整体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三)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内涵

是强化育人使命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根 为高校立 德树 坚力量,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职责, 综合素质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 立场,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强调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理念,要求思政教师 思与持续修炼提升道德境界,真正做到以德立身、 必然选择。教育家精神蕴含的启智润心教育理念,要求思 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学 形成独立思考能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方式

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持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需从信念塑造、品德培育、治学坚守、人格示范四个维度发力,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导向作用。(一)信念锻造:淬炼深邃厚重的政治底蕴

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教 师的政治素养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引。第一,确立政治方向标。 育家精神促使思政课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教师需 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强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为大 。在教育家精神感召下,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加坚定马克思 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三,强化责任 深刻认识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战略地位。教师既要注重 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成长为能够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二)德性涵养:陶冶以身垂范的道德情操

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在于实现教师个人品德与职业伦理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学生的道德标杆。“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水平的第一标准,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体系建设。”

首先,厚植家国情怀。作为兼具党员身份和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双重角色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培育深厚的爱国情操,要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 接班人的职责,为民族复兴伟业输送合格人才。其次,涵育仁爱之心。 形成乐教善育的职业品格,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真诚关怀建立师生互信, 实现心灵对话 思想共鸣。最后,恪守职业准则。教师应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对于师德违规行为做到“零容忍”,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理相关单位和主要责任人。

(三)人格熏陶:形塑浸润人心的独特魅力

教育家精神在当代教育场域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其核心在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种魅力具体表现为三个特质维度:

其一,渊博的学识涵养。卓越的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精深的专业造诣,更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构建起广博的知识体系,将深厚的学术积淀转化为教育智慧。 开阔的人文视野。思政教师应秉持人本理念,将学生置于教育实践的中心位置。 更要培养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把握世界大势。其三,真挚的育人情怀。优秀的思政教师应当怀揣教育大爱,尊重个体差异,理解学生需求,通过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及时回应学生困惑,用真诚的关怀消除心理距离。这种润物无声的关爱,正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为学恪守:秉持求真至诚的治学风范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严谨治学的专业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实践向度:

一是深耕理论沃土。思政教师必须精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深刻把握其核心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夯实理论根基。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有效解答学生困惑,切实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二是聚焦现实关

1 习近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2024-09-11.

2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N]. 人民日报,2023-09-10(1).

3 董辉, 孙少帅. 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J]. 陕西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23,52(05):37-45.DOI:10.15983/j.cnki.sxss.2023.0904.

4 王滨汝 , 张世博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J]. 林区教学 ,2025,(06):100-104.

切。思政教师应当保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观察,善于运用专业视角分析现实矛盾。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既要敢于直面难题,又要善于破解困惑,实现理论探索与社会关切的辩证统一。三是恪守学术伦理。思政教师应将学术规范作为不可逾越的职业底线,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准则。只有做到治学、做事、做人三位一体,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才能以赢得学界认可和社会尊重。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实现

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塑造,需要多方面拓展实践路径,以期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良好的治形象、道德形象、治学形象和人格形象。

(一)强化理想信念,塑造政治形象

新时代背景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价值引领和文化浸润两个维度着力提升教师素养。

首先,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要通过构建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创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举办跨学 论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思想碰撞与理论创新,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论认知、开展理论阐释专项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成果转化。 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育人先育己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5,要着力引导思政课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培养,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持续的价值引领,锻造一批政治过硬、可堪重任的教育骨干。

(二)注重榜样示范,锤炼道德品质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 政课教师良好的道德形象,需要构建“认知- 情感- 行为” 过开展“师德大讲堂”、“名师引领”等方式,创新学习机 深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理论认知。二是增强高校思政 榜样教育,促进全国各大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形象 对象,将自我形象与榜样形象形成对比,不断修炼自身 要搭建多元化教师教育实践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 认知,做到知行合一,把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

(三)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人格魅力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独特性,生成学习智慧、教学智慧和生活智慧,激发他们自觉提升人格魅力 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同频共振,提升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在 道路上的理论灯塔。二是培养教学智慧。在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将积累的实践经验深度融入课堂,在思想引导 美学体验。三是增长生活智慧。保持对生活的饱满热情, 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将生活感悟与教学内容深度融 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言传身教与知行合一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问题导向,匡正治学作风

问题是矛盾,是时代的声音。 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治学形象, 需要意识、能力和品质三方面的培养。是增强问题意识。高校思政课 踏实钻研、专注学术的风气,筛选出具有深度研究价值的议题, 并 究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在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调研方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 “以研促教 问道的学术品质。一方面,优化制度与物质保障,为教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学术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学术行为规范。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引导思政课教师保持 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研究,摒弃浮躁之风,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语

教育家型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以教育家为榜样,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与追求,逐渐成长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教育家型教师。”7 培育具备教育家特质的教师群体,既是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职业理想。唯有持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将铸魂强师作为根基、培育涵养作为途径、弘扬践行作为准则、引领激励作为动力,方能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

马鑫(1983.10—),男,汉族,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京(2002.02—),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思政课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究式教学方法研究”(YJG202408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