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场域理论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张永祺 王思思 符婷 邓菲儿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外国语学校 518000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业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 生了 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欺凌的形式和场域 实物理空间,而是逐渐向虚拟网络空间渗透,甚至出现了现实与虚 融合的趋势,使得校园欺凌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大幅增加。本文构 欺凌细分为现实场域欺凌、虚拟场域欺凌以及复合场域欺凌三个类别。 凌在不同空间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基于场域视角 生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中学生校园欺凌的三重场域

(一)现实场域欺凌:物理空间的显性暴

现实场域欺凌是指发生在现实物理空间中的欺凌行为,物理空间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室、操场、走廊等场所,学生上下学途中、校外活动场地及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区域。 现实场域欺凌是典型的物理空间显性暴力,欺凌形式具有明显的身体和言语接触特征,是一种较为直观和传统的欺凌方式,其类型主要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及关系欺凌。

身体欺凌主要表现为对受欺凌者身体直接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搡、绊倒、扯头发等行为,欺凌者突如其来的攻击不仅会给受欺凌者造成物理上的伤害,还带来心理惊吓和恐惧[2]。言语欺凌主要是通过语言对受欺凌者进行攻击,主要包括侮辱、嘲笑、讥讽、威胁、恐吓,让受欺凌者感到被贬低和轻视,使受欺凌者陷入恐惧和不安之中。关系欺凌一般通过排挤、孤立、离间破坏受欺凌者的人际关系来达到伤害目的的欺凌方式,相对较为隐蔽,不易被直接察觉[3]。

(二)虚拟场域欺凌:数字技术赋权的隐性暴力

虚拟场域欺凌是指欺凌者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实施的欺凌行为。这种欺凌行为突破了现实物理空间的限制,具有隐蔽性、传播迅速等特点,对受欺凌者的影响更广、程度更深[4]。主要包括隐私侵害、形象诋毁和社群攻击。

校园隐私侵害行为主要有人肉搜索和偷拍。欺凌者收集受欺凌者个人信息并在网络公开,还会偷拍受欺凌者的隐私照片、视频进行传播,严重损害受欺凌者名誉尊严,造成其心理创伤。形象诋毁方面,欺凌者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恶意评论等抹黑受欺凌者,[5] 常见手段是 P 图传谣,破坏其声誉,对其心理伤害极大,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6]。社群攻击指欺凌者在网络社交群组(如 QQ 群、微信群、表白墙)、论坛、自媒体等平台对受欺凌者言语攻击、辱骂等,形成群体跟风欺凌氛围,网暴受欺凌者。

(三)复合场域欺凌:双重空间的合谋性暴力

复合场域欺凌是指现实场域欺凌和虚拟场域欺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跨空间的复杂欺凌形式。这种欺凌形式体现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合谋”,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单一场域的欺凌行为。

在实体场域,学生间因琐事引发的矛盾若未及时有效处理,冲突事件可能被传至网络平台,经网络开放性与裂变效应广泛传播,加剧实体场域冲突影响力。而虚拟场域的攻击行为也可能激化现实场域冲突,网络欺凌者的言语攻击等行为,会使受欺凌者在现实中与欺凌者对抗,使欺凌蔓延至现实。此外,跨场域持续性压迫是复合场域欺凌中更复杂严重的协同机制,欺凌者在现实与虚拟场域交替实施欺凌,让受欺凌者陷入困境。由于这种欺凌牵涉多场域与多种形式,发现和干预难度大,所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二、中学生校园欺凌应对策略

校园欺凌的三重场域分类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有效防治校园欺凌,必须构建一个涵盖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干预体系,从多个层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治理格局。

(一)现实场域欺凌治理措施

现实场域欺凌具有很强的场景固定性和即时性,欺凌通常发生在特定的物理空间场景中,如学校的教室、操场、走廊、厕所等,以及校外的一些固定场所,如上下学途中的街道、小区等,欺凌行为往往在瞬间发生,受欺凌者能够立即感受到来自欺凌者的攻击和伤害。基于现实场域欺凌的特点,应对策略应从欺凌常发生的场所和防止欺凌行为发生入手。

1. 增设校园安全员

学校应在重点区域增设安全员,安排专人进行定时巡逻和监控。这些安全员可以由学校安保人员、教师、学生三部分组成。学校安保人员应在课间和放学时间重点巡逻教学楼走廊、楼梯监控盲区、操场隐蔽角落等欺凌容易发生的地方。教师重点关注教室内是否有欺凌行为发生,包括物理极大、言语侮辱、排挤等欺凌行为,一旦发现及时制止。在中学生校园中,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学生应挑选品德优秀,心怀正义的学生成为反欺凌安全员并对其进行培训,教学生如何识别校园欺凌行为,让学生安全员成为校园反欺凌的先锋队。学生安全员在校外的活动范围扩展至学生上下学途经的区域、居住社区乃至公共交通工具上,能够有效协助学校对潜在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成为学校治理校园欺凌策略的外延执行者。

在执行校园安全监管职责时,安全人员除了负责巡逻和密切监控学生行为动态外,还应针对疑似欺凌事件进行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需对上报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并建立详细记录,以实现对事件的持续跟踪与关注。通过增设校园安全岗位,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安全监管能力,压缩欺凌行为的潜在发生空间,对潜在的欺凌行为者产生震慑作用,从而保障学生的个人安全。

2. 建立心理急救机制

对于已经发生在现实场域中的欺凌行为,学校应建立心理急救机制,及时为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在欺凌事件发生后,心理教师应第一时间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帮助他们缓解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重建自信心和安全感。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面谈、心理辅导课程、小组治疗等方式,为受害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学校还可以组织同伴支持小组,让其他学生参与到对受害者的帮助中来,通过同伴之间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受害者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班主任需持续监控受欺凌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建立动态跟踪记录。应定期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以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班主任应与受欺凌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应对施欺凌者实施批评教育,促使全体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不当性,并引以为戒。此外,学校应及时调查欺凌行为的成因,深入了解施欺凌者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以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并促其改正不良行为。

(二)虚拟场域治理措施

虚拟场域欺凌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欺凌者借助网络平台的匿名功能,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受欺凌者进行攻击。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欺凌行为一旦发生,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扩散。学校发现虚拟场域欺凌行为时,网络欺凌早已扩散[7],学校只能做补救处理,因网络的隐蔽性,学校又无权监管网络平台,所以学校层面的治理往往具有滞后性和不彻底性。所以虚拟场域欺凌在治理时要更关注防治和处理的时效性。

1. 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虚拟场域中的欺凌现象之所以屡见不鲜,根本原因在于其隐匿性。学生利用网络的匿名特性,隐藏其真实身份,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欺凌。因此,加强针对学生的网络教育显得尤为关键。

网络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8] 应包含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伦理道德以及网络行为规范等多个层面内容,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通过班会课和相关讲座成体系稳步推进,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避免出现偶尔“一课”的形式主义内容。通过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网络欺凌的严重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在虚拟空间中同样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则着重教导学生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避免使用侮辱性、攻击性的语言,并避免参与或传播网络欺凌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有助于减少虚拟场域欺凌的发生。

2. 建立虚拟场域欺凌举报机制

网络素养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准,但无法避免虚拟场域欺凌的发生,一旦欺凌发生,学校如何快速介入是关键。学校应建立虚拟场域欺凌举报机制 [9],为学生提供可靠的举报平台,鼓励学生积极举报欺凌行为,学校在接到举报后应快速核实并迅速采取行动,避免止虚拟场域欺凌扩散。

同时,该机制必须保障举报者的隐私和安全,防止举报者遭受报复性侵害。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公示举报机制的执行细节和成效,提升学生的信任感和参与积极性。通过构建虚拟场域欺凌举报机制,学校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处理虚拟场域内的欺凌事件,切实保障学生的网络安全与心理健康。

(三)复合场域治理措施

1. 制定跨场域应急预案

学校应制定完善的跨场域应急预案,明确在复合场域欺凌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流程和措施。应急预案要涵盖事件的发现、报告、处理、后续跟进等各个环节,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工作。学校要组织师生进行跨场域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让他们熟悉在不同场域下遭遇欺凌时的应对方法。同时,学校要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和新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措施,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2. 建立校- 家- 警三方联动机制

针对复合场域欺凌的复杂性,应建立学校、家长和警察三方联动协议,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当发生的复合场域欺凌事件时,学校应第一时间应急处理,了解事件原委,联系欺凌事件的相关学生家长到校处理,如家长接受学校处理结果,学校将以校规校级对欺凌者进行批评教育,如家长不满意学校处理结果,学校应与警方联系,由警方负责调查处理欺凌事件,依法追究欺凌者的法律责任。

学校要配合警方和家长做好对受害者的保护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及对欺凌者的教育和矫正工作。通过校家- 警三方联动,可以实现强大的治理合力,有效应对复合场域欺凌事件。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深入探究,构建了现实场域、虚拟场域和复合场域的三重场域分类体系,在三重场域分类中,现实场域欺凌以物理空间中的显性暴力为特征,涵盖身体、言语和关系欺凌等传统形式,具有即时性和场景固定性;虚拟场域欺凌借助数字技术,以隐私侵害、形象诋毁和社群攻击等隐性暴力为手段,呈现出匿名性和传播裂变性;复合场域欺凌则是现实与虚拟场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合谋性暴力,通过现实冲突- 虚拟扩散、虚拟攻击- 现实升级和跨场域持续性压迫等机制,展现出渗透性和伤害叠加性。

基于以上内容,文中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场域分治策略,如现实场域增设校园安全员和建立心理急救机制、虚拟场域推行网络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和建立虚拟场域欺凌举报机制。复合场域制定跨场域应急预案并建立校- 家- 警三方联动机制,这些措施从不同场域入手,切实防治并应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发生。

在中学生校园网络欺凌的应对过程中,社会重点关注“校园”,期望学校、教师及时解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避免校园欺凌发生。实际上,人们忽略家长的重要性,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其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防治校园欺凌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配合至关重要。

家长应增强对孩子网络活动的关注和监督,了解孩子在虚拟场域中的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 成长环 心理健康, 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此外,家长还应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以身作则, 号 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通过家校合作,共同构建防治校园欺凌的坚固防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

参考文献:

[1] 汪民安主编. 文化研究关键词.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2] 赵旭 . 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成因特点及其对策 [J]. 法制博览 ,2025,(11):136-138.

[3] 杨岭,郑巧.依法治校视野下校园欺凌的防治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26-31.

[4] 申雅心 .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防治困境与出路 [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35(02):28-32+44.DOI:10.13974/j.cnki.51-1645/z.2025.02.005.

[5] 祝捷 . 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预防与应对 [J]. 人民检察,2024(02):74-76.

[6] 郑彩华 . 青少年数字安全:数字风险及其应对 [J]. 青年学报,2024(01):49-56.

[7] 李一帆 , 刘会英 . 数字化时代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2,(03):68-74.

[8] [ 殷玉新 , 陈晨 . 被动预防到积极面对:国外应对校园欺凌的经验与启示 [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5,41(02):28-34.

[9] 史景轩 , 陶苗苗 , 王印华 , 等 .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下校园欺凌预防系统的构建 [J]. 教学与管理 ,2025,(22):17-21.

[10] 索朗旺堆 . 中职学生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 山南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