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图促进科学思维可视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胡国芳

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心小学  225200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常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而科学思维可视化工具能有效突破这一障碍。概念图作为一种将概念及其关系以图形化呈现的工具,能够清晰展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逻辑联系,是实现科学思维可视化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案例,探究概念图在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概念图促进科学思维可视化的理论基础

概念图基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将零散的科学概念系统化,用连线和标注揭示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因果关系,使隐性思维过程外显化。例如,学生在梳理 " 植物的一生 " 相关知识时,通过概念图能直观呈现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的逻辑关联,从而深化对生命过程的理解。

三、概念图在苏教版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1 :《物质的变化》单元概念图构建

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教学中,教师针对 " 物理变化 " 与 " 化学变化" 的抽象概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 概念初步感知:展示冰块融化、铁钉生锈、蜡烛燃烧等现象,引导学生观 察并记录变化特点。

2. 概念图绘制:以”物质的变化”为中心概念,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分类,分别标注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分支下,并添加”是否产生新物质”的判断依据作为连接线标注。

3. 小组协作优化:通过小组讨论,补充更多生活实例(如食物发霉、水结冰),完善概念图结构,明确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4. 动态修正:教师引入”混合溶解(如食盐溶解)”的特殊现象,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概念图,在原有结构中增加”可逆变化”的子概念分支,深化对概念关系的理解。

(二)案例2 :《简单电路》单元概念图应用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教学中,教师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电路知识体系:

1. 实物搭建引发思考:学生通过连接电池、导线、小灯泡组成简单电路,观察电路通断现象。

2. 概念图框架搭建:以”电路组成”为中心,引导学生将”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作为一级分支,在”用电器”下延伸”灯泡””电动机”等实例,用箭头标注电流方向。

3. 故障分析深化理解:设置”灯泡不亮”的电路故障情境,学生通过修改概

念图,添加”断路””短路”等概念,分析故障原因,将问题解决过程转化为概念图的动态调整过程。

4. 复杂电路拓展:在串联、并联电路学习中,学生在原有概念图基础上,通过新增分支对比两种连接方式的特点,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迁移。

四、概念图教学实施策略

(一)分层指导,循序渐进

低年级学生以教师示范为主,采用填空式概念图(如提供中心词和部分分支,由学生补充实例);中高年级逐步过渡到自主绘制。例如在《动物的分类》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提供的 " 脊椎动物 - 无脊椎动物 " 框架下填充常见动物名称,高年级学生则独立设计包含" 纲目科属" 层级的分类概念图。

(二)结合探究,动态优化

将概念图绘制贯穿科学探究全过程。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为例:

- 提出问题阶段:用概念图梳理”声音从何而来””如何传播”等疑问;

- 设计实验阶段:在概念图中添加”振动””介质”等变量关系;

- 得出结论阶段:根据实验数据修正概念图,补充”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结论。

(三)多元评价,促进反思

采用" 自我评价 + 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 的多元评价方式。例如在《光的传播》概念图作业中,学生对照 " 概念完整性 "" 关系准确性 "" 逻辑清晰度 " 等评价量表自评,小组内互评修改建议,教师通过批注标注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思维漏洞。

五、结论

通过概念图的应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中抽象的科学概念得以具象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显性呈现与优化。教师在实践中需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概念图应用策略,持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可视化工具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有效助力。未来教学中,可进一步探索概念图与数字化工具的结合,提升科学思维可视化的效率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