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时代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作者

侯凯平 王仪

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 276800

一、数字化时代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提升教育质量,响应行业发展需求

通过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智能教学辅助系统等数字教学资源与平台的集成,能够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的交互性,提升教学品质与教学效能。这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实际,同时,随着我国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快,对能应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有利于职业教育适应这种变革,为我国建筑产业输送具有现代信息化能力的专门人才,支撑产业的不断创新与高效率发展。

(二)强化产教融合,促进学生发展

在数字环境中,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习到诸如数据处理、程序逻辑、智能应用等多学科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同时,注重实际操作与项目驱动式学习,使学生在仿真或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此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实行“工学交替”,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还可以向企业提供即插即用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三)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局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尤其是对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学生相当的学习机会,从而推动教育公平。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建筑产业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指导,掌握节能减排技术及使用绿色建材,是建设行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数字化时代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 整合教学资源,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

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数字教学平台,使职业学校可以在数字视野下,对建筑类人才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地强化,从而为我国建筑室内设计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的支持。首先,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数字实践教学平台,使学员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开展设计、施工、运营等实际作业,减少实习成本,提升安全与效率。其次 , 将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全面融入教学过程 , 开设 BIM 应用课程,建立 BIM 工作室,培养学生的 BIM 建模能力、协同设计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另外,通过引进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使同学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现代化的数字施工管理,例如远程监控、智能安全预警、材料追踪等,提高他们对建筑工地智能管理的理解与运用。第三,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数字课程系统进行了整合。“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数字技术应用”“综合实践”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由基础向高、由理论向实践、由单一技术向全面应用的递进式课程链,以保证学生能逐渐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技能。通过设计模块化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来选择自己的学习路线,并且保证了课程系统的灵活度,能够很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迅速的调整。通过构建数字项目库,收集、整理各种数字建设项目实例,生成丰富的数字项目资源库,为同学们提供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本项目还将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国内外建筑信息技术大赛,如 BIM 大赛、数字建筑设计竞赛等,并为学生获取数字技术资格证书。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建筑室内设计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一是建立数字培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出资,建立包括 BIM 实验室、虚拟仿真中心、智能建造体验馆等一系列的数字培训基地,通过仿真现实工作环境,为学员们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实习环境。二是开展课程和教材的联合研发,邀请企业专家参加课程的编制和教材的编制,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数字产业发展的需要,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案例融入其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紧密。三是实行 " 工作一体 " 的项目制教学,通过建立 BIM 模型、设计智能施工方案等以实际工程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四是实行“双导师”制,即为每个学员分别设置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由学校的导师进行理论授课,企业的导师进行实习指导,共同参与学员的学业规划、技能培训和就业辅导。五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按企业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实行“订单班”,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真正做到了人才供求的精确匹配。六是加强对职工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使职业学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数字技术培训,并为其提供学历提升和专业进修等后续教育,从而实现“校企合作”闭环。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可以建立一个数字技术研究中心,一起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把科研成果变成教学资源,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互动。企业也应该将项目数据库和软件平台等资源开放给学校,学校对企业提供研发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援,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促进数字技术在建筑业的运用和教学。

结语

面对日新月异的建筑室内设计产业,高职院校应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战略。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保证教学内容与产业需要密切联系,为建设工程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数字技术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海波““双碳”背景下高职建筑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J]. 华章 ,2024(4):60-62.

[2] 蔡志敏 , 李静云 , 伍懿美 , 等 . 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一一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 高教学刊 ,2024,10(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