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环保水处理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研究

作者

王鑫鹏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水处理行业在水资源保障与水环境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水处理设备作为行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与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效能。然而,受制于设备运行环境复杂、使用周期长、管理环节繁杂等因素,水处理企业普遍面临设备运行效率低、维护成本高、故障风险大等问题。如何通过科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手段,实现设备的高效运维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一、环保水处理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一)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基本概念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ELCM)是指对设备从需求、选型、采购、安装、运行、维护到淘汰的全过程,实施系统化、信息化管理。ELCM 理念起源于制造和能源行业,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成为提升设备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环保水处理企业设备类型繁多、技术复杂,包括水泵、加药系统、反应池、膜组件、在线监测仪表等,管理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结合行业特点与环保标准,建立高效、智能的ELCM 体系势在必行。

(二)水处理企业设备类型与生命周期特点

水处理企业设备主要分为水力输送设备、物化处理设备、膜分离单元和自动化系统。水泵选型需关注扬程、流量与效率,反应池、气浮设备强调耐腐蚀与结构稳定性,膜系统性能受膜材质与污染控制影响,自动化系统保障实时监控与远程管理。设备生命周期差异明显,水泵寿命10-15 年,膜组件3-5年,自动化系统 5-7 年。若缺乏科学管理,易导致设备早期失效、能耗上升,影响系统稳定与环保效果 [1]。

(三)环保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水处理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选型片面、信息孤岛、维护滞后等问题。部分企业仅重采购成本,忽视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设备与工艺匹配度差。运行数据分散,信息缺乏整合,难以动态监控设备健康状态。维护模式仍以事后维修为主,预测性、预防性维护薄弱,设备故障率高、运维成本增加。同时,设备淘汰更新缺乏系统规划,资金利用效率低。信息化、智能化ELCM 体系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保障水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必然选择。

二、环保水处理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

(一)ELCM 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目标

环保水处理企业的 ELCM 体系应遵循系统性、信息化、经济性和安全合规性四大原则。系统性要求覆盖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运行、维护与淘汰全过程,实现数据与管理闭环。信息化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分析,保障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与智能决策。经济性通过优化配置、提升能效、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投资效益 [2]。安全合规性确保设备符合环保标准,系统稳定达标。具体目标包括:关键设备 MTBF 提高至 5000 小时以上,MTTR 不超过 4 小时,在线监测覆盖率达 100% ,整体能效提升 5% 以上。

(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架构设计

ELCM 体系包括选型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监控、维护保养与淘汰更新五个核心模块。选型阶段结合工艺需求与 LCC 成本分析,优先高效节能、可靠性高的设备,并通过第三方认证保障质量。安装调试环节严控密封、防腐、电控、系统匹配等关键细节,确保设备性能达标。运行阶段部署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振动、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支持智能诊断与数据追溯。维护阶段依据 PHM 理论,采用振动分析、油液检测、超声波等技术,实施预测性维修。淘汰更新环节根据设备技术状态、能耗与故障情况,科学制定更新计划,推动技术升级与节能改造。

(三)智能化技术在ELCM 体系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是 ELCM 体系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远程监控、数字孪生、AI分析与数据融合。远程监控通过 4G/5G 网络与云平台,实现设备跨地域、实时状态监控,降低巡检成本。数字孪生构建虚拟设备模型,仿真运行状态,辅助优化决策与应急响应。AI 与机器学习基于大数据预测设备故障与寿命周期,提升可靠性与运维效率。数据融合平台整合 SCADA、DCS、LIMS、ERP 等系统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与智能管控。

(四)ELCM 体系实施路径与关键保障措施

ELCM 体系实施需从组织管理、标准规范、人才培养与持续改进入手。首先,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设备、信息、运维、财务等资源。其次,制定统一数据接口与传输标准,保障系统互联互通。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升诊断、智能运维与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设备绩效评估与数据反馈,持续优化管理流程与技术手段,确保ELCM 体系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三、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与案例分析

(一)ELCM 体系应用对水处理企业的综合效益分析

实施 ELCM 体系可显著提升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与整体效益。首先,关键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提升 20% 至 30% ,设备可靠性显著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提高。其次,设备运行能耗降低 5% 至 8% ,水泵、风机系统效率优化,整体能效水平提升。再者,预测性维护降低故障率,维护成本下降 15% 以上,减少因设备故障停机导致的经济损失。最后,水处理系统整体工艺效率与出水水质稳定性增强,持续达标排放,出水水质全面优于标准,环保效果明显改善。

(二)典型企业案例研究

在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 20 万吨 / 日,采用生物脱氮除磷与膜处理工艺。通过部署物联网设备监控系统、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实现水泵、鼓风机、膜系统等关键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与智能诊断,结合 AI 预测性维护策略,膜污染频率下降 30% ,设备故障率降低 25% ,年节能效果达 8% ,出水水质稳定优于国家一级 A 标准,显著提升了设备利用率与系统经济性。另一案例为某工业园区 5 万吨 / 日废水处理企业,废水水质复杂波动大,设备负荷高。该企业构建智能设备管理平台,集成工艺与设备状态数据,应用 AI 智能预警与远程运维技术,设备维护效率提升 40% ,系统能耗降低 6% ,有效保障了园区企业的水质稳定排放与环保合规。

(三)推广ELCM 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ELCM 体系推广过程中面临技术集成复杂、数据安全性高要求、初期投资较大等现实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统一设备接口与信息平台技术标准,提升系统兼容性与集成效率;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安全与追溯能力,确保设备运行数据的隐私性与可靠性;通过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智能设备、管理平台与新技术应用的研发与推广,助力ELCM 体系在水处理行业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行业设备管理水平与环保治理能力 [3]。

总结:环保水处理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是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障水处理系统稳定达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的 ELCM 体系建设,企业可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环保效能。未来应加强智能技术应用与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水处理行业设备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紫琪 .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恒邦股份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D].华侨大学 ,2023.000508.

[2] 张晓珂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D]. 中原工学院 ,2024.000347.

[3] 刘小有 . 环保型水处理化学品及水处理技术研究 [J]. 清洗世界 ,2024,40(0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