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的角色价值与实现路径
张万玉
上海市青浦区凤溪小学
摘要:立足新时代“五育融合”的时代命题,“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在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四育的融合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角色价值和角色实现两个视角分析体育教学能够通过身体强健、品德养性、学科拓展来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教育,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五育合力,对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下小学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体育;角色价值
引言
“五育融合”指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渗透,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生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期,小学体育教学凭借体育实践性强、活动性大、社会性特点,成为“五育融合”的平台。但是在现实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五育融合”呈现重技能、轻德育、学科割裂等诸多问题。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的角色价值
1.体魄锤炼与品格塑造的双向互动
体育身心锻炼与品德养成双方面是指体育课程中的身体运动对身心锻炼效果而言,其不仅可以带来人体力量和体能等身体素质的强化,还可以给学习生活创造健康的条件。运动过程具备规则性、竞争性和同伴性,因而运动成为了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规则的遵守形成自身的规则感和责任感。
2.体能发展与智力激发的协同共进
在体育课中,学生要在各种各样和复杂的体育运动中完成各种动作技能的习得和体育战术的拟定等过程,如学习运动技能时需要感知自己的体能、运动能力,体育战术的制定和拟定时要考虑有关地形环境的变动和择优问题等。在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协调性和进行体育问题时所需求的解决能力和活动能力等也会使得体育学习的注意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
3.实践育人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参与器材、器械等场地使用、设施维护等常规训练教学中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与规范意识,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时将学员安置到相应的场地,在地形考察、路线设计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适应环境与生存能力;而开展传统的体育活动则可以通过动作传承与文化的解读引导学生透过身体活动去了解劳动智慧的源远流长,身体力行地将劳动的意义蕴含在活动中和合作完成劳动项目中去,强化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的属性。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现路径
1.课程整合与学科渗透的协同推进
将体育与语、数、音、美等学科有机相连,开展跨科联上的课程。如教语文的《小英雄雨来》后,开展体育课《雨来游泳接力赛》,模仿游泳动作,跑时动作要求与故事雨来跑,再如学完数学课之后“跳绳统计小能手”,学跳绳时做几个动作,其跳绳个数来推算出平均数,把体育中的动作、数字转变成数学的计算,学美术结合体育,做《韵律操创编》,根据音乐动作,选择性编排动作组合,创编节奏和动作。利用整合的手段,避免学科各自为政。创设情境引趣,教师事先安排学科教师,确定活动内容与课堂知识的结合,如春季学期与科学课“植物的生长”结合,开展“传粉赛”,用纸杯传粉“种子”(小球),模仿植物传粉的方式,同时达到锻炼目的。
2.教学创新与评价改革的同步深化
结合游戏化课堂和分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如设计“动物跳远”,将“立定跳远”比喻成“跳远比赛”,比谁是“跳远小能手”,学青蛙、跳袋鼠,开展一次闯关任务——分别完成立定跳远“助跑蹲踞跳”、立定跳远“跳跃与落地”、立定跳远“立定跳远技术”任务,由教师用“运动能量卡”进行评价,每完成一关奖励1个星星贴。结合三年级运动基础能力差异,分成两个小队“雏鹰组”“雄鹰组”,前者主要强调基本动作方法的学习,后者强调突破当前身体能力。让学生在分层教学中体现差异,避免因能力的悬殊而产生自卑感。评价改革部分,设立“成长档案袋”,除评价是否达到运动技能水平外,还设立“勇敢之星”“合作之星”非学业型评价维度,如“障碍接力赛”,学生相互协作,谁能尽全力帮助摔倒的同伴拿到终点红旗,可以获得“互助勋章”。老师在课堂上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开心、在活动中是否乐意去帮助同伴等过程性的结果,每学期末开展一次“体育成长分享会”,通过作画、口头描述的形式进行展示。
3.资源共享与家校联动的立体构建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建立“三体”支持网。学校体育可向家庭开放体育资源,比如每周六上午学校组织“亲子运动会”举行“三人四足”“趣味投壶”等简单的活动项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老师辅导孩子;与社区共同策划“家庭身边运动地图”,标明适宜三年级学生的运动项目,设计“家庭周末运动打卡”内容,学生在家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要求的路线并拍照反馈,教师在班级中展示优秀打卡记录。家校之间可开发低技术含量的工具如设计“家庭运动手账”记录家庭学生每日20分钟在家运动(可跳绳、跳踢毽子),教师不定期检查并给予学生表扬。针对部分家庭学生难以抽空运动的实际,可提供“小运动”,比如学生饭后散步20分钟的“家庭田径运动会”,以趣味运动代替体育锻炼。
结束语
从五育融合角度而言,小学体育教学要从单一化的“身体教育”回归综合化的“以体育人”,在课程、教学、生态方面重塑,实现使学生成为“拥有强健之躯、具有文明之德、拥有创造之力”发展目标的“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宋佳金.以体育为纽带推进“五育”融合育人——基于“五育”并举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研究[J].体育视野,2024,(24):110-112.
[2]张层,王红.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五育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J].体育风尚,2024,(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