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的高中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刘宇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021000
引言
虚拟仿真实训室凭借其强大的模拟能力,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理论的掌握到高级技能的运用,学生可以在此环境中逐步深入,无需依赖真实的大型设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教育成本,还显著减少了实体设备的损耗。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投入到实验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习的自由与灵活。
一、模式设计的核心思路
该教学模式围绕真实实验情境、智能化引导和精准化反馈三个核心原则展开。基础层的工作重点是根据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标准实验内容进行数字化还原,比如将教材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实验、欧姆定律验证实验等转化为虚拟场景。这些场景需要真实模拟实验器材的外观和物理特性,确保学生操作虚拟仪器时的体验接近真实实验。
智能层的核心技术在于行为分析系统的开发。当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时,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个步骤,包括器材使用顺序、参数设置合理性、数据记录规范性等。例如在电路实验中,系统能立即发现学生是否接错线路或选错电表量程,并给出具体错误提示。这种即时反馈避免了传统实验中错误操作持续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学生的操作数据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系统会分析学生在不同实验环节的表现,自动推送适合其当前水平的练习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操作规范训练,对掌握较快的学生则提供拓展性探究任务。
二、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一)智能实验平台搭建
在智能实验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我们重点开发了与高中物理课程紧密相关的力学和电磁学虚拟实验模块。这些模块的设计完全基于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确保每个实验都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核心概念。以自由落体实验为例,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调整小球的下落高度和质量参数,平台会立即计算出对应的下落时间,并绘制出精确的位移 - 时间图像。系统还会自动生成完整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分析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这一重要结论。
电路实验模块则采用了更贴近实际操作的交互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拖拽动作将电源、开关、电阻等元件连接成完整电路。当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或测量电流时,系统会实时监测电路连接状态。如果出现短路或断路情况,平台会立即用文字提示指出具体问题所在,比如电流表应该串联在电路中这样的实用建议。对于更复杂的并联电路实验,系统还能识别出学生是否正确地使用了电压表并联的测量方法。这些虚拟实验都保留了真实实验的关键环节,不同之处在于,虚拟平台能够即时反馈操作中的问题,避免了实体实验中因错误操作导致的器材损坏风险。
(二)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1. 课前预习环节
单摆实验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周期公式推导、角度控制、计时方法等多个关键点。AI 系统会推送交互式预习资料包,包含三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用慢镜头动画展示理想单摆的运动轨迹,标注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第二部分演示摆角小于 5 度时近似处理的可信度,通过数据对比说明角度过大的误差影响;第三部分拆解实验装置组装流程,特别强调摆线固定方式和摆球选择要点。预习完成后,学生需要完成10 道选择题,平台通过错题分析发现,约38% 的学生对”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这一关系理解模糊,这些数据会生成可视化报告供教师备课参考。
2. 课中探究过程
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首先需要自主搭建单摆装置。当学生选择的摆球体积过大时,系统会提示建议使用直径 2cm 以内的金属球;若摆线长度测量未精确到毫米级,界面会闪烁请使用游标卡尺重新测量。计时环节中,常见错误包括未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摆动次数计数错误等,系统会立即给出纠正提示。对于得出重力加速度偏差超过 5% 的小组,平台会并列显示两组数据:一组是规范操作的标准数据,另一组是摆角过大导致的异常数据,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操作中的关键失误点。
3. 课后巩固阶段
基于课堂实验数据,AI 系统可自动生成三级巩固体系:基础层针对计时和读数技能训练,如给出10 组秒表读数练习;提高层要求分析不同摆长下的周期变化规律,验证T² 与L 的正比关系;拓展层则提出实际问题:若实验地点位于高海拔地区,测量结果会如何变化。所有题目都源自教材课后习题的智能改编,既确保知识点的覆盖度,又能实现个性化提升。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发现,约58% 的学生在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区分这一知识点上存在混淆,这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典型应用案例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力学实验。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操作环境,学生可以通过拖动滑块精确控制施加在小车上的拉力大小,系统会实时显示对应的加速度数值。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至少 6 组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数据,平台会自动生成 a-F 关系图像。对于没有进行轨道调平就直接开始实验的学生,系统会弹出提示框,建议先观察滑块能否在轨道上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中因摩擦力导致的数据偏差问题。
当学生记录的数据点偏离理论曲线超过允许误差范围时,系统会用红色标记这些异常数据点,并提示可能的原因,如请检查细线与轨道是否平行。对于顺利完成基础实验的学生,平台会根据其操作熟练度和数据分析能力,智能推送进阶探究任务,要求学生自主设计验证质量与加速度关系的实验方案。这个拓展任务需要学生迁移运用控制变量法,体现了从基础实验到创新探究的能力递进。整个实验过程既保留了真实实验的操作要点,又通过智能化反馈提升了学习效率。
结语
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式通过三重技术突破重构了物理实验教学范式:在安全性方面消除了实体实验风险,在教学有效性层面实现秒级错误反馈,在个性化维度支持定制化学习路径。该模式通过智能行为分析和自适应任务系统,使传统实验教学从单向传授转向互动探究,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谢保成 . 基于 PhET 的高中物理“学生必做实验”教学应用研究与实践[D]. 广东 : 广州大学 ,2024.
[2] 赵玲朗 . 高中物理智慧教学模式构建及智能支撑工具与资源进化模型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3] 张永柏 . 虚拟仿真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 学周刊 ,2024,29(2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