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每天2 小时活动需求的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李汕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中学 52100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保证学生每天2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学练赛评”一体化作为一种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学习、练习、比赛和评价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系统的体育学习体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每天2 小时的活动目标。
1 基于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需求的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实践的重要性
在保障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实践意义深远。从学生体质提升层面看,这一实践能充分满足活动时长要求,让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反复练习、参与比赛。学习环节传授科学运动知识,练习环节强化技能与体能,比赛环节激发身体潜能,全方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于兴趣培养而言,“学练赛评”一体化丰富了体育体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趣味性的练习方式、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能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体育活动,逐渐培养起对体育的热爱,形成终身运动意识。
2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与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且缺乏针对性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陈旧性问题,依旧以田径、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为主。这些项目虽经典,但长期缺乏创新与更新,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例如,如今的学生对新兴运动如飞盘、酷跑等充满热情,然而学校体育课程却鲜少涉及。同时,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存在差异,但体育教学往往采用统一教材和标准,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
2.2 教学方法单一且互动性差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解 - 示范 - 练习”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严重不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且不科学
现有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不科学之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技能考核上,如跑步速度、跳远距离、篮球投篮命中率等,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以及体育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通常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无法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能力。
3 基于学生每天2 小时活动需求的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3.1 科学规划学练内容,契合每日活动时长
基于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需求,初中体育学练内容的规划需兼具系统性与趣味性。在课程设计上,将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合理分配到每周的课时中。例如,每周安排 2 - 3 课时进行基础技能学习,像篮球的运球、传球,足球的停球、射门等,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规范动作。同时,设置专门的练习课时,让学生针对所学技能进行反复训练,巩固提升。为避免练习枯燥,采用多样化练习方式,如分组竞赛练习、游戏化练习等。
3.2 精心组织赛事活动,融入日常学习进程赛事活动是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学校应根据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安排,精心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可以按学期或学年规划大型体育赛事,如校园运动会、篮球联赛、足球锦标赛等,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和参与。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小型赛事活动,如每节课结尾的技能小竞赛、每周的班级内部对抗赛等。这些小型赛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3 合理设计盘活场地,优化促进锻炼成效
学校体育场地是保障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合理设计盘活场地对于满足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需求、优化锻炼成效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场地的潜力。对学校现有的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进行全面规划和整合。对于篮球场和足球场,可以采用灵活划分的方式,在保证大型比赛场地需求的同时,通过设置移动围栏或标志线,将场地划分成多个小型区域,开展小场地篮球赛、足球赛或进行单项技能练习,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和学生活动特点,对场地进行特色化设计。对于新兴体育项目场地,如飞盘场地,要根据飞盘运动的特点,合理规划场地的长宽尺寸、边界标志等,确保运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4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表现
为满足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需求,初中体育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技能水平,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育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的认真程度、与同学的合作情况等。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3.5 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保障一体化顺利实施
教师是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实践的关键。为满足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需求,学校需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体育教学技能和赛事组织能力。培训内容涵盖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赛事规则解读等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学生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基于学生每天 2 小时活动需求的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实践是可行且有效的。通过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组织丰富赛事活动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结构化教学探索. 包仲令. 甘肃教育,2025(13)
[2] 传统文化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传承路径 . 李蔚文 . 社区文化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