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发扬文物博物文化传承作用的路径
任洪利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物博物文化传承面临着全新的机遇。科技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数字化保护以及传播工作的开展。政策给予支持,社会关注度得以提升,为文物保护提供了长期有效的支撑,公众参与度有所增加,促进了文化自觉。本文对加强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创新展示传播方式、深化教育与公众参与以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展开探讨,以此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传承。
一、新时代背景下文物博物文化传承的机遇
(一)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机遇
数字化浪潮正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模式,三维重建技术借助毫米级精度还原文物肌理,使馆藏珍品突破物理桎梏,构建出可交互的数字孪生系统,云端数据库实现文化基因的永久驻存,更有效规避自然风化或突发性损毁带来的文化断层 [1]。敦煌研究院实施的 " 数字敦煌 " 工程颇具典范性,其采用多光谱扫描与现实增强技术,已累计完成上百个洞窟的高精度三维存档,观众借助智能终端即可沉浸式观赏壁画艺术的千年神韵。在修复领域,深度学习算法能逆向推导文物的原始形态,结合材料学大数据分析,为残缺青铜器的补配方案提供跨学科支持,这种智能辅助系统极大提升了文物修复的精度与效率,构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二)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度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至战略高度,依靠法治化路径构建系统性保障体系,《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等专项政策的落地,辅以地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机制,使文物保护单位与新型智慧博物馆建设获得长效支持 [2]。在传播层面,央视《国宝会说话》等纪实栏目深度解读文物修复技术,省级卫视推出的考古直播使三星堆发掘过程成为全民关注的文化盛宴。现象级综艺《国家宝藏》借助沉浸式舞台剧形式,使曾侯乙编钟等国之重器的前世今生跃然屏上,节目累计收视率突破 2.5 亿人次,成功唤醒民众的文化基因。互联网科技企业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复原敦煌壁画,与传统工艺大师合作开发故宫文创联名款,这种跨界联动拓展了文化变现渠道,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文化传承新格局 [3]。
(三)公众参与度的增加与文化自觉的觉醒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呈现较大上升趋势,这种转变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非常较大,文博场馆的志愿者规模持续扩大,他们承担导览讲解、文化推广等工作,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模式日趋多样,无论是城市历史建筑巡查还是乡土文化保育实践,社会力量正以多元化方式守护文化遗产。随着民众的文化主体意识较大提高,主动追踪文物保护动态已成为社会新风尚,对破坏文化遗产现象呈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家庭教育领域也呈现出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文化认知培育融入家庭教育,依靠亲子观展、非遗体验等方式,构建起跨代际的文化传承机制,使文物保护事业在全民参与中实现永续发展 [4]。
二、新时代背景下文物博物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文物博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建立健全文物长效保护机制,需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分级管理体系,借助权责清单厘清国家到基层的管理边界,形成多维联动的监管网络。在此基础上,整合数字化技术建立预防性保护体系,如在重点场所部署物联网传感装置,动态追踪微环境参数波动,构建覆盖温湿度、光照度等因子的预警响应链条 [5]。同步推进人才梯队建设,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开设特色研修项目,推动院校增设修复工程学科方向,实施周期性全域普查工程,系统建立涉及年代特征、保存状况等维度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为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切实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传承。
(二)创新文物博物展示与传播方式
综合运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构建多维互动展示场景,使藏品以动态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故宫博物院推出的 " 数字文物展 " 项目,借助立体影像还原技术打造动态数字剧场,让参观者穿越时空体验明清帝王理政场景,文博机构依靠新媒体矩阵策划文物主题微视频和线上直播活动,结合弹幕互动与云端导览功能,有效拓展受众覆盖面。跨界合作方面,联合影视机构摄制的文物题材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依靠匠人视角呈现文物修复细节,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研发虚拟现实导览系统,观众扫描展品即可触发三维动态解说界面,配合手势交互技术实现虚实融合的观展体验,形成立体化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
(三)深化文物博物教育与公众参与
建议将文物博物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借助开发校本教材与设置专题课程构建知识框架,同时结合研学实践带领学生实地探访历史遗迹,文博机构可定期策划互动体验项目,例如模拟文物修复工坊或由资深研究员主讲的学术沙龙,使历史知识具象化传播,社会层面宜构建 " 公众参与 " 长效机制,凭借组建文化遗产守护者联盟,吸纳志愿者参与遗址巡查、展馆导览等实务工作。配套建立文物保护激励机制,每年评选突出贡献者并授予" 文化传承大使" 荣誉,借助榜样效应激发全民参与动能,形成文化遗产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推动文物博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活化文物资源的经济潜能,借助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实现价值转化,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彩妆系列和文房用品持续引领市场风潮,联合文旅企业策划主题游线,整合博物馆群落与考古遗址资源,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创新性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文创赛事,联动高校与设计机构孵化创意项目,构建行业人才储备池。在保障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多方参与的动态管理机制,平衡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产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文物博物文化传承路径,需从保护管理、展示传播、教育参与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考虑,要加强顶层设计并且注重科技应用,以此创新展示以及传播方式,深化文物博物教育并促进公众参与,推动文物博物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朱乔明. 保护文物守底线 传承文明显担当[N]. 精神文明报, 2024-08-21 (A01). DOI:10.28476/n.cnki.njswm.2024.000318.
[2] 张黛 . 新时期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 (14): 238-240.
[3] 蔡芸芸 .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发扬文物博物文化传承作用的路径[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 ( 园 ) 长论坛论文选(五). 延安博物馆 ;, 2024: 1088-1090.DOI:10.26914/c.cnkihy.2024.057650.
[4] 刘沛恩 .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发扬文物博物文化传承作用的路径 [J].艺术品鉴 , 2023, (09): 99-102.
[5] 宋天凤. 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J].大观 ( 论坛 ), 2024, (06):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