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重症期:护理细节决定康复走向
庄先艳
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629000
脑卒中,这个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疾病,在重症期如同一场严峻的考验,不仅考验着医疗技术的水平,更凸显出护理细节的关键作用。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身体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任何一个微小的护理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而精准、细致的护理则能为患者的康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点1. 生命体征监测:捕捉身体的“预警信号”
脑卒中重症阶段,患者生命体征犹如病情“晴雨表”,实时映射着机体状态,因此需持续监测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这五项关键生命体征并确保监测的精准性。
体温异常变化常为感染早期征兆。倘若患者骤然出现体温大幅升高,往往暗示其可能已并发肺部或者泌尿系统的感染。护理规范要求每4 小时监测体温,当体温升至 38.5℃以上时,应立即实施温水擦浴、冰袋降温等干预措施,并持续评估降温疗效,避免高热诱发继发性脑损伤。
血压稳定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至关重要。血压偏高或致二次出血,偏低则易引发脑部灌注缺失。护理人员需依医嘱定时监测血压,依据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降压药的用量与服用频次,使血压维持在适宜区间,保障脑部供血稳定。
呼吸功能与血氧水平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氧供状态。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障碍、排痰能力下降等引发通气障碍,造成血氧饱和度降低。护理时,要不断评估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与深度变化并定时监测血氧相关指标。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 95% 时,应立即优化氧疗方案,必要时实施气管插管或切开术,以保障气道通畅和有效氧合。
要点2. 呼吸道管理:守护生命的“呼吸通道”
确保脑卒中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是维持其生命的关键。此类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咳嗽及吞咽能力下降,易致痰液潴留、误吸,进而诱发吸入性肺炎等危重并发症。
针对长期卧床患者,按时进行体位变换与背部叩击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护理手段。建议每 2 小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同步实施背部叩击,利用手掌振动促进痰液松动排出。操作时需控制叩击力度,遵循由下至上、由外至内的路径,防止造成皮肤或肺组织损伤。
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道的护理尤为关键,进行吸痰处理时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患者呼吸道黏膜。同时需定时核查呼吸机参数,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并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参数,以维持其呼吸功能稳定。
要点3. 营养支持:为康复提供“能量源泉”
脑卒中重症患者常因吞咽功能受损出现进食障碍,引发营养供给不足,进而延缓机体康复进程。科学实施营养支持方案是保障患者能量供给的关键举措,有助于提升免疫功能,加速受损组织修复。
针对轻度吞咽困难患者,可选用鼻饲方式给予营养支持。操作时需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38-40℃之间,浓度遵循由稀渐浓原则调整,每次喂养前应确认胃管位置无误,喂养后保持患者半卧位至少30 分钟,以降低反流误吸风险。
对于重度吞咽功能受损患者,需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护理人员需动态监测患者营养状况,定期检验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结合个体营养需求科学调整饮食方案,确保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要素足量摄入。
要点4. 并发症预防:筑牢康复的“防护屏障”
脑卒中重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能力差,极易引发压疮、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此类并发症不仅加剧患者身心痛苦,更会显著延缓康复进程,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强化并发症预防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需构建严密的康复防护体系。
长期卧床者易出现压疮,该并发症由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组织缺血坏死而引发的。护理过程中需每 2 小时辅助患者变换体位,操作要轻缓,杜绝推拉拖拽,以防皮肤受损。同时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床品,对骶尾部、髋部、足跟等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床、减压贴等装置,显著减少皮肤受压程度,进而降低压疮形成的可能性。
深静脉血栓多因患者活动少、血液黏稠度增高引发。护理时应引导患者进行适度肢体活动,如踝部屈伸、股四头肌静力收缩,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优化血流状态。针对高危人群可联合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并加强病情观察,重点监测下肢肿胀程度、疼痛性质及皮肤温度变化,察觉患者体征异常需即刻上报医师开展处理。
泌尿系统感染属临床常见并发症。护理时应注重会阴部清洁管理,维持局部干燥环境。对留置导尿患者,需规范执行导尿管及集尿袋定期更换制度,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引导患者多饮水,借助尿液实现尿道自然冲洗功效。
要点5. 神经功能维护: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再生”
脑卒中可引发神经功能损伤,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及认知功能衰退等临床表现。重症护理阶段需以保护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组织修复再生作为核心干预目标。
针对肢体瘫痪患者,护理人员需重视体位安置与被动训练。肢体摆放须保持功能位:上肢宜肩外展、肘微屈、腕背伸;下肢需髋伸展、膝适度屈曲、踝背伸。此体位管理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及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每日需为患者实施被动关节活动,涵盖屈伸、旋转等动作,通过机械刺激增强局部血流灌注,保持肌纤维正常长度及张力状态,预防肌肉萎缩。
对于有语言和认知功能受损情况的患者,应尽早实施康复治疗措施。护理人员可借助基础对话、音乐播放、图像展示等手段,激活患者语言中枢并促进认知功能恢复。针对重度认知障碍患者,应强化安全防护措施,重点防范走失、跌坠等不良事件。
要点6. 人文关怀:给予心灵的“温暖慰藉”
脑卒中重症患者往往遭受躯体伤痛与心理创伤的双重打击,极易诱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实施人文关怀可通过情感支持给予患者心理慰藉,有助于增强其疾病抵御信念,进而提升治疗依从性与康复配合度。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互动,耐心聆听其内心想法,准确掌握其心理变化及现实需求。面对患者负面情绪,应给予充分共情与安抚,引导其宣泄情感。同时,需向患者及家属阐明治疗流程与预后情况,助其掌握病情进展,强化康复信念。
家属的陪伴与支持对患者的身体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掌握护理技能,如辅助患者翻身、拍背及开展肢体功能锻炼等,并积极引导家属增加陪伴时间,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撑。
脑卒中重症时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后续的康复进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需持续监测生命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营养干预,防范压疮等并发症,保护神经功能,并融入人文关怀,为患者康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