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法与实践

作者

周荣荣

371423198801224141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复杂性显著增强,造价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施工阶段作为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其费用构成复杂、受影响因素众多,包括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变化、机械使用效率、施工进度调整以及政策环境变动等,均可能造成造价偏差。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极易导致项目超预算、资源浪费甚至项目效益受损。传统的造价管理方式往往停留在静态控制层面,侧重事后结算与纠偏,难以及时反映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已逐渐不适应新时期工程管理的要求。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应运而生,它强调全过程覆盖、全要素参与和全周期反馈,注重过程监控和实时调整,能够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施工阶段造价动态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在BIM、大数据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推动下,动态控制的精细化和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应用不足、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的内涵特征、主要方法、信息化应用、风险管控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展开系统探讨,旨在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参考。

一、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的内涵与特征

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是指在施工阶段对造价进行持续跟踪、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的管理过程。它突破了传统静态管理模式的局限,将造价控制融入项目全过程之中。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动态性。施工过程中各类影响因素复杂多变,材料价格、劳动力供需、施工环境变化均会引起成本波动,因此造价控制需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其二,强调前瞻性。全过程动态控制不仅关注已发生的费用,更注重对潜在问题和未来风险的预测与防范。其三,强调系统性。施工阶段涉及材料、设备、人工、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动态控制需形成全方位的综合管控体系。其四,强调信息化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控制逐渐依赖于 BIM、大数据、云平台等工具,实现实时采集、即时分析与科学决策。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能够实现项目目标的全面协调,是建筑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的主要方法

全过程动态控制方法可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展开。事前控制是基础,主要包括科学预测工程造价和合理编制预算。通过收集市场行情、历史数据和工程参数,利用类比估算、参数估算和风险分析等方法,形成科学的造价预测,为动态控制提供基准。事中控制是核心,强调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与调整。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偏差分析,结合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对照预算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通过关键节点审查、动态平衡分析和滚动预测等手段,可以实现对成本的实时掌控。事后控制是保障,强调对已发生偏差的分析总结。通过成本差异分析和经验归纳,不仅有助于查找问题根源,也为后续项目提供宝贵数据。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过程动态控制体系。

三、信息化技术在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中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为全过程动态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BIM 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工程量的自动提取和实时校核,帮助造价人员快速掌握成本数据,提升管理效率。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实现施工方案的动态比选,从而优化成本控制。其次,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整合市场价格、施工数据和历史资料,为造价预测和过程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大数据的统计建模和趋势分析功能,能够提高成本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再次,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了多方协同与信息共享,使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能够实时交流,避免因信息不畅造成的造价偏差。信息化手段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推动造价动态控制的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四、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中的风险因素与管理

施工阶段造价动态控制面临多种风险因素,这些风险既可能来自市场外部,也可能源于内部管理。市场风险包括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供需紧张和政策法规变动等;技术风险体现在施工方法不确定、工艺复杂及不可预见的技术难题;管理风险则包括组织协调不力、信息沟通不畅和合同履约偏差;自然风险如气候变化、地质条件异常也会对造价产生影响。针对这些风险,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应通过系统化方法识别潜在风险,并进行分级评估。其次,要制定针对性的预案和应对措施,如通过签订材料价格浮动条款分担市场风险,或通过多元化供应链降低采购风险。再次,应建立动态预警机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风险的实时监控与快速反应。风险管理是全过程动态控制的重要保障,其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控制效果。

五、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的优化策略

为实现全过程动态控制的目标,应在制度建设、技术应用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持续优化。首先,要健全造价管理制度,建立统一标准和流程,确保各参与方在同一规范下开展工作。其次,要推动技术深度应用,将 BIM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实现造价控制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再次,要重视人才培养,提升造价人员在数据分析、信息化应用和综合管理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最后,要加强协同合作,推动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从而提升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整体效果。

结论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造价控制一直是影响投资效益的核心环节。传统的静态控制往往滞后于项目进展,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导致成本超支或资源浪费。全过程动态控制则通过科学的预测、实时的过程监测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对施工阶段各环节的精准把握。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预算编制阶段就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还能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保障工程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慧建造逐渐成为动态控制的重要工具,它们能够对海量施工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风险管理的嵌入使造价控制更具全面性,能够有效规避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 张小芳.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J]. 建筑经济,2021, 42(5): 45-50.

[2] 李海燕 , 陈国华 . 基于 BIM 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J]. 建筑技术开发 , 2020, 47(7): 112-116.

[3] 赵志强 , 刘敏 .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法探析 [J]. 建筑管理现代化 , 2019, 36(8): 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