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铁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作者

汪灵

杭州杭港地铁有限公司

引言

地铁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的核心枢纽,地下轨道的立体化布局极大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并以快速通达的优势有效疏解地面交通压力。基于智能化管控平台构建的全方位监控体系,可对各类设备实施不间断状态追踪,在显著减少人工投入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安全预警效能。当前迫切需要攻克多系统数据协同处理、分布式计算实时性等关键技术难题,从而打造更加稳定高效的智慧运维管理机制。

1 电气自动化基本概述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轨迹。我国在该领域的探索虽然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滞后,但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三级跨越,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注入了强劲动能,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的突破性融合,不仅重构了整个产业的技术生态,更推动其在城市轨道交通这一民生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现代化电气自动化系统通过构建智能感知网络、远程诊断平台和自主决策机制,形成了覆盖设备监测、运行控制、应急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这种高度集成的智能化管控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借助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运维新范式,为轨道交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正在重塑着现代城市交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发展格局。

2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特点

地铁长期高负荷运行易产生车体和轨道安全隐患。人工监控存在局限,需建立自动化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智能监测,以提升安全管控效能。自动化系统特点如下:

2.1 集中监控

作为现代化城市交通大动脉,地铁系统通过构建全域智能感知网络实现运输安全管控。在长达数十公里的运营线路上,需要部署多层次、多类型的智能传感装置,包括振动传感器、红外探测器、视频监控等硬件设施,通过光纤网络和无线通信系统构建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这些实时采集的运行参数经过智能网关的预处理后,将汇聚至中央监控平台的云端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列车运行状态、轨道形变、供电系统等关键指标的集中监测与智能诊断。这种立体化的监控体系不仅提升了异常识别的准确率,更能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最优处置方案,形成从感知到决策的完整闭环。

2.2 处理规模大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需要构建强大的数据处理中枢,这是由于其必须同时对接列车运行状态监测、轨道结构健康诊断、电力供应系统分析等数十个专业子系统。在高峰运营时段,每秒需处理来自数千个传感器的实时数据流,这就要求系统不仅具备海量数据的采集能力,更要实现毫秒级的数据传输响应和智能化的信息融合处理,才能确保对全线运行态势的精准把控。通过分布式计算架构和边缘计算技术的综合运用,使系统在保证数据吞吐量的同时维持稳定的处理效能,为安全运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3 多功能系统设备的联合运行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需要建立跨系统的协同作业机制,这是因其必须整合电力监测、环境控制、列车定位等多个功能子模块的数据流。在实际运行中,单一子系统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综合分析任务,需要通过工业以太网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设备间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控制。这种多系统协同运作的模式,既确保了各类运行参数的实时同步,又能通过分布式处理架构提升整体监控效能,为地铁安全运营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防护体系。

3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对策

3.1 优化控制中心软件集成运行能力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控制中心必须构建高度智能化的集成平台,采用模块化架构设计确保系统具备卓越的扩展性和兼容性。通过引入跨平台中间件技术和标准化数据接口协议,可对电力监控、环境监测、安防预警等各专业子系统进行深度整合。基于此平台实施定制化二次开发,不仅能实现各类异构设备的无缝接入和集中管控,更能通过统一的数据中台实现多源信息的深度融合与智能分析,为地铁安全运营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持。

3.2 打造有效的前端处理系统

建设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时,必须构建高性能的前置数据处理平台作为信息中枢。该平台应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集成多协议转换引擎和智能数据清洗模块,确保来自电力、环控、通信等不同专业系统的异构数据能够实现标准化转换与统一接入。通过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和缓冲存储机制,可有效提升海量数据的预处理能力,在确保信息完整性的同时降低中心服务器的负载压力。平台还需具备数据质量校验和异常告警功能,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数据纠错和补偿,最终将经过规整的高质量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和决策研判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全面满足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实时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的严格要求。

3.3 系统的可扩展性

地铁设备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演进必须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在系统架构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模块化、分布式等先进理念。通过采用微服务架构和标准化接口协议,确保系统具备良好的横向扩展能力;同时要预留足够的硬件冗余和软件升级空间,支持热插拔和在线升级功能。这样不仅能实现系统的平滑迭代,还能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运营的影响,使系统在升级过程中保持业务连续性,为未来可能接入的智能感知设备、AI 分析模块等新技术预留充分的集成空间。

3.4 信息管控处理

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必须构建更完善的安全监控体系架构,采用双光纤环网的冗余设计确保对供电系统、环控设备等关键设施的全天候监测。针对现有系统与其他专业子系统数据融合不充分的问题,亟需建立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协议,同时强化车站本地监控单元与中心服务器的协同机制,实现故障信息的快速定位与处置,全面提升系统整体安全防护水平。

3.5 做好详细接口规范设计

在工程项目的前期设计规划阶段,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接口开发体系架构具有决定性意义。建议采用松耦合的组件化设计理念,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边界和标准协议,使系统具备优异的跨平台适应能力和弹性扩展特性。需要系统性地编制包含技术参数、测试案例等完整要素的接口标准化指导手册,对通讯报文格式、数据编码规则、传输时序要求等关键技术指标做出精确规范,确保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单元能够实现即插即用的互操作效果,这不仅显著增强了整个系统的技术整合能力,更大幅提升了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都市交通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集成电气自动化监测系统、智能配电网络和先进通信技术,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运行监控体系,不仅有效提升了运输调度效率,更为乘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出行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广洋. 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实践探究[J]. 人民公交,2024(16):110-112.

[2] 张芷晗 , 郑全新 . 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照明工程中的应用 [J]. 福建茶叶 ,2022(03):328.

[3] 文多祥 . 基于无线传输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探究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4(1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