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困境与突围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持续发展路径
吴小学
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巩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经过数年发展,其在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上取得成效,但在实际运行中,普遍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如何突破困境,探索出一条符合基层实际、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立足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普遍现状,剖析其深层次困境,探讨切实可行的突围之道。
1、 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的主要困境
1.1 运行资金不足问题突出
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依赖县级财政拨款,但拨款仅够维持基本工资和日常运转。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内容提质、渠道拓展等关键环节长期缺钱。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服务能力提升和影响力扩大,成为基础性难题。
1.2 专业人才短缺且结构失衡
中心普遍缺乏掌握采编拍摄制作和新媒体运营的复合型骨干。现有人员多为传统媒体背景,面对内容创新、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新要求时技能不足,转型困难。高层次技术运营人才招不来、留不住问题突出[1]。
1.3 体制机制创新滞后
部分中心整合后仍沿用传统管理方式。部门壁垒未打破,融合生产流程未建立。薪酬考核机制僵化,难以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旧机制导致效率低下,缺乏发展动力。
1.4 内容传播影响力有待提升
内容同质化严重,未深度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缺乏地域辨识度。生产传播方式不适应新媒体规律和群众需求,传播力引导力不足。内容难吸引群众,服务功能未充分发挥。
1.5 自我造血能力普遍薄弱
过度依赖财政输血,自身创收能力弱。缺乏整合县域资源、开拓多元经营渠道的能力,无稳定收入来源。缺市场化经验和专业团队,难实现收支平衡良性循环。
2、 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突围路径
2.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县级融媒体中心需在保障财政基础拨款的前提下,主动探索多元化资金来源。首要任务是争取县级财政对基本运行经费的稳定支持,确保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转。在此基础上,中心应积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例如政策解读宣传、大型活动策划执行、专题纪录片制作等,将媒体专业能力转化为公共服务价值。同时,深入挖掘本地市场潜力,面向县域企业、乡镇机构提供定制化服务,如品牌宣传方案设计、节庆活动直播技术支持、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等,通过市场化服务获取收益。还可与本地龙头企业、商会建立战略合作,以资源置换或赞助形式补充运营资金。此外,主动对接省市级的媒体融合专项扶持资金、文化产业项目补贴,或申报乡村振兴相关传播项目,争取更高层级资金注入 [2]。通过“财政保底 + 服务创收 + 合作引流 + 上级扶持”四轮驱动,逐步缓解资金短缺困境。
2.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破解人才瓶颈需坚持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双轨并进。对内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针对现有人员开展新媒体技能轮训,重点强化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用户运营等实操能力,推动传统编辑记者向全媒体采编人才转型。推行师徒结对帮扶计划,鼓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带领新人快速成长,定期组织业务比武和案例研讨提升实战水平。对外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引入政策,对急需的技术研发、市场运营等核心岗位,采取柔性引进方式吸引省市专家兼职指导,或通过项目合作短期聘用专业团队。适当放宽编制限制,面向高校毕业生和社会招聘复合型人才,重点补充年轻化、懂网络、善创新的新鲜血液。优化岗位配置结构,合理平衡内容生产、技术支撑、经营创收三支队伍比例,避免人力浪费与职能重叠,形成梯队合理、能力互补的人才生态。
2.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的关键在于重构运行模式。打破传统媒体时代的部门分割格局,按照“一次采集、多元分发”融合生产流程,合并采访、编辑、新媒体等部门,组建全媒体内容中心,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中央厨房”式工作平台。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竞聘和双向选择,破除身份固化问题。改革薪酬分配体系,建立与工作量、传播效果、创收贡献直接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幅提高优质内容创作、爆款产品研发、重大项目突破的奖励标准,向一线骨干和创新人才倾斜。探索市场化运作试点,允许部分团队试行项目承包制,对活动策划、技术开发等业务实行成本核算与利润分成。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团队主动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释放组织内生活力。
2.4 深耕本土内容与服务
立足本土化是县级融媒体生存的根本法则。内容生产必须紧扣县域特色:聚焦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民生工程等中心工作,用百姓语言解读政策;挖掘本地非遗文化、民俗故事、红色资源,打造“接地气”的文化专栏;关注社区邻里、乡村变化等微观叙事,制作有温度的百姓故事。强化用户互动意识,通过问卷调查、社群反馈精准把握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将“硬新闻”转化为服务性强的“生活指南”。创新表达形式,多用方言播报、情景短剧、图文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传播亲和力 [3]。同时拓展服务平台功能,接入水电缴费、社保查询、投诉建议等政务入口,整合本地商家优惠、招聘信息、农技指导等生活服务,使融媒体平台成为县域居民离不开的“生活帮手”,以实用价值提升用户黏性。
2.5 拓展多元经营创收模式
自我造血能力建设需开辟多条创收路径。依托媒体公信力优势,巩固传统广告业务,重点开发本地商超、地产、汽车等行业的精准投放市场。大力发展活动经济,承接政府文化节庆、企业发布会、乡镇旅游推广等活动的策划执行与宣传推广。探索“媒体 + 电商”模式,搭建本地农特产品展销平台,通过直播助农、品牌包装助力农产品上行。深化政企服务,为部门提供形象宣传片制作、智慧政务平台运营等定制服务。创新知识产权运营,开发本地文旅 IP 衍生的文创产品,或将历史档案、民俗影像转化为数字资源库对外授权。尝试技术输出,将融媒体中心开发的直播系统、大数据工具向基层乡镇推广复用。通过广告、活动、电商、服务、版权、技术六类业务并行,构建多层次收入结构,逐步降低财政依赖度。
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人才、机制、内容、经营等关键环节的困境相互交织,唯有正视问题,立足县域实际,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务实有效的举措,在争取外部支持的同时,更着力于激发内生动力,方能在突围中开辟新路。其核心在于强化服务本地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巩固壮大基层主流舆论阵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詹小芹 .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探索 [J]. 传播力研究 ,2024,(23):157-159.
[2] 姚福 , 陈禹润 .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探讨 [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4):119-124.
[3] 宗伟 .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