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技工教育中的课程改革
孙仁亮
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
焊接技术与工程作为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技工教育领域,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承担着培养一线焊接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技工教育中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践平台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1. 重构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需求
当前技工院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案存在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教材内容难以匹配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根源上调整人才培养框架。首要任务是对焊接领域的技术革新方向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展开深度调研,系统梳理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理论储备、实操水平及职业素养的期望标准。基于调研结论,应对现有教学模块实施动态优化,淘汰不适应现代工业场景的知识单元,重点补充智能焊接机器人操作、数字化工艺参数优化、复合型材料连接技术等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课程内容。以汽车制造行业广泛应用的自动化焊接工作站为例,需针对性开发设备调试、程序编写、故障诊断等教学项目,帮助学习者掌握产线真实工作流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网络,在保障基础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显著扩充车间实训的课时容量。通过设置阶梯式技能训练模块,引导学生在焊枪与工件的交互中领悟金属熔池动态规律,在电弧闪烁间提升工艺参数调整能力。课程编排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采用跨领域融合的设计思路,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体系。可引入模块化钢结构焊接、压力容器制造等真实工程案例,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从图纸识别、工艺卡编制到质量检测的全流程操作。这种沉浸式项目训练不仅能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其工程思维与协作意识。通过建立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使教学标准与行业规范无缝对接,最终形成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制造业输送更多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技术骨干。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常规课堂模式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表现为知识接收的客体角色,这种单向传递机制容易导致学习者参与热情有限,知识内化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针对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革新,亟需构建新型互动模式来唤醒学习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从实践层面来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在于将真实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载体。教师团队需要依据既定培养方案和学情特征,精心规划兼具技术难度与应用价值的项目模块,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共同完成从规划到执行再到成果梳理的全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主动检索技术文献,系统分析工艺难点,创造性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训练模式不仅能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更有助于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协同意识。以典型焊接工艺课程为例,可设定具体产品的接头工艺开发任务,要求各小组通过对比不同热源特性、能量参数组合,经过多轮实验验证后确定最优工艺路线。与此同时,数字化工具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同样值得关注。教师可利用云端平台整合碎片化学习资源,包括工艺演示视频、多媒体课件、典型工程案例库等,构建全天候开放的知识获取渠道。学习者可根据个体认知节奏,灵活安排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通过反复强化实现深度记忆。实体课堂则侧重开展问题研讨、实操演练等互动环节,教师针对前期自主学习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解析,促进知识体系的结构化重构。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可构建沉浸式训练环境,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模拟焊接场景,使学习者在零耗材条件下熟练掌握设备操作规范与工艺控制要点,这种虚实结合的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技能转化效率。通过多维度教学策略创新,有效重塑课堂生态,推动学习者从知识存储器向问题解决者转型,从而全面提升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平台
焊接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协作。在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强化产学联合机制能为学生打造贴近行业实际的操作环境,帮助其直观感受岗位要求并积累现场经验。教育机构需主动与企业构建持久的协作关系,通过双向沟通共同规划教育培养计划。用人单位可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与用人标准,向教学单位反馈课程体系优化建议,使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需求形成动态衔接。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不仅为院校注入实践资源,也为企业储备技术力量,实现产学双方的协同发展。在实训场所建设方面,校方可联合合作企业设立生产性实训站点,安排学员进入车间参与真实焊接任务。在企业导师的现场指导下,学员能系统掌握焊接工艺规范、生产组织流程及质量管理体系,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单位还可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开展技术研讨、技能示范及案例教学,促进师生对前沿技术动向的认知。用人单位可深度介入教学改革,通过设备共享、工艺案例库建设等途径,协助开发融合企业技术特色的教学资源包。这种深度融合的协作模式不仅拓宽了实践教学维度,更有效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最终培育出具备即战力的焊接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技工教育中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需求,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匡江华 . 自动化焊接技术在工程机械液压缸生产中的应用 [J]. 模具制造 , 2025, 25 (05): 187-189.
[2] 单勇 , 张月来 . 激光焊接在轨道车辆制造中的应用需求与展望 [J].激光技术 , 1-15.
[3] 卢飞, 王常春, 刘家维, 贾国通, 刘景坤. 桩基钢筋笼自动化焊接系统装备研发及应用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 2025, (08):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