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铁应急情况下运营组织调整方法探讨

作者

申屠敬威

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因其准时、快捷的特性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类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于已经投入运营多年的成熟线路而言,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系统优化能够有效应对大部分突发状况;但对于新建线路而言,在初期筹备、系统调试和试运营的关键阶段,由于面临着 " 四新 " 挑战——新员工、新设备、新规章和新环境,运营管理人员缺乏实战经验积累,设备系统尚处于磨合期,导致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高,应急响应和处理难度显著加大,这对地铁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1 地铁应急事件的产生原因

地铁突发事件的风险贯穿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其诱发因素可系统归纳为四个关键维度:首先是人为因素,包括乘客违规行为、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乃至蓄意破坏等主观因素;其次是系统因素,主要指车辆、信号、供电等核心设备存在的设计缺陷或老化问题;第三是环境因素,涵盖地质沉降、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影响;最后是管理因素,涉及应急预案缺失、培训不足等管理漏洞。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地铁系统需重点防范的五大高风险事件依次为:恐怖袭击、人群踩踏、列车脱轨、电气火灾以及隧道结构变形,这些事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运营中断和安全隐患。

2 地铁应急事件的运营组织原则

2.1 导向安全

地铁始终将 " 安全第一 " 作为运营服务的核心理念,把保障乘客生命安全作为首要责任。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经过专业培训的乘务人员会全程进行安全监督和引导:在列车进站前,他们会通过规范手势和清晰语音提示,引导候车乘客保持 1 米以上安全距离、严禁触碰或倚靠站台闸门;同时在车厢内,系统会循环播放中英双语的安全提示语音,提醒乘客不要倚靠车门、不要在车厢连接处停留、禁止在车内奔跑跳跃等危险行为。这一系列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了地铁运营方对乘客人身安全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保障。

2.2 先通后复

地铁作为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支柱,其日均承载的百万级客流量决定了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产生巨大连锁反应。轨道交通网络具有高度联动性特征,当某个关键节点出现设备故障或突发事故时,不仅会造成单线停运,更会通过换乘站等枢纽快速扩散影响,最终导致整个城市交通网络的瘫痪状态。基于这种特殊的系统脆弱性,地铁应急处置必须严格遵循优先保障基本通行的原则,即在专业评估确认满足最低安全标准的情况下,首先采取临时措施恢复列车运行,确保城市交通大动脉的持续运转,待运营压力缓解后,再安排专业力量对故障设备进行系统性检修维护。这种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策略,深刻体现了地铁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基础性地位和战略价值。

3 应急事件行车组织调整方法

3.1 调整运营线路车的数量

当发生应急事件时,为确保运营安全和秩序,部分列车必须采取停运或下线措施。此时需要调度中心进行科学合理的运行调整,重点在于优化列车运行组织方案。具体处置过程中,若事件发生在列车始发站或终点站,可直接组织列车退出运营;若发生在运行中途,则需按标准流程完成清客作业,随后将列车引导至中间站存车线暂存,或安排空车进入特定区间待命,必要时可组织列车返回车厂检修。为确保安全,必须严格控制每个站间区间仅允许一列载客列车运行,对接近饱和区段的进站列车及时下达临时扣停指令,并利用车站广播系统和列车自动报站功能提前告知乘客。同时建立备用列车缓冲区,有效避免列车在区间隧道内被迫停车等待的情况发生,杜绝列车追尾等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为应急状态下的列车运行提供多重安全保障。

3.2 组织列车限速运行并适当增加停站

在应对列车故障的应急处置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有效控制故障列车在站台区域的滞留时长。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指挥,应当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首先需要对通过故障区域的列车实施阶段性限速管制,确保行车安全;其次要适当延长部分车站的停靠时间,为列车运行创造缓冲空间;同时还需要动态调整全线列车的运行间隔,必要时可增开备用列车补充运力。这种系统化的运行调整策略,能够从根本上优化列车运行秩序,既保证了故障区段的安全通行能力,又维持了全线列车的合理运行间隔,确保整个地铁网络的运营节奏处于可控范围内。只有实施这样全方位的运行组织方案,才能真正实现故障处置与运输保障的双重目标。

3.3 列车救援行车调整

当列车发生故障并需要救援处置时,若未采取有效调整措施,将导致后方列车持续积压,进而影响整条线路的正常运营秩序,致使故障列车及后续列车的乘客均无法准时抵达目的车站。此时可采用利用上下行轨道间的辅助渡线组织部分列车反向运行的调度策略,该方案虽暂时打破原定运行图,却能有效维持线路上列车的均匀分布。通过保持适当列车运行间隔,一方面可减少对全线乘客出行时间的总体影响,另一方面在故障排除后便于快速恢复标准运行图——这种调整方式实施难度相对较小,是最大限度保障地铁基本运营能力的有效方法。

3.4 组织列车小交路运行

当故障列车滞留时间超出预设阈值时,将不可避免地对该线路整体运营秩序产生连锁反应。若不能及时将故障车辆移出正线轨道,不仅会造成后续列车运行间隔不断压缩,还将导致线路运能持续下降,最终形成列车大面积晚点甚至完全停滞的恶性循环。为此,可采取组织小交路运行的应急处置方案,即在确保完成故障车辆乘客安全疏散的前提下,利用线路设置的渡线设施将列车转移至逆向轨道运行,使其能够快速返回车辆段或就近折返点,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对正线运营的干扰。这种灵活调度方式既保证了故障处置效率,又能有效维持线路基本运输能力。

4 应急事件处理后恢复运行的行车调整方法

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需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管控体系。当发生运行异常引发列车晚点时,首先考虑采取渐进式的运营调整方案,主要包括适当减少列车在中间站的停留时间或安排部分列车通过特定站点,但对主要客流集散站点仍需保证正常服务。如因此造成站台乘客聚集达到警戒标准,则应及时调动储备列车资源,采用直接投入正线运行或替换终点站列车的方式增加运输能力。在此过程中,需结合系统实时运行状态,灵活调整各始发站列车的发出时间。对于延误较久的列车,可运用终点站的调车设备快速更换运行车次,确保乘务工作连续不间断。这一系统化的处理模式通过各环节的协同运作,既能快速解决故障区域的问题,又能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营秩序,形成了从应急响应到常态运营的完整处置链条。

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运营调整方法是地铁应急处理体系中最关键的技术手段,通过动态优化列车运行组织方案,不仅能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更能系统性地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安全管控水平和运输服务效能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乾 . 地铁应急事件中运营组织方法探讨 [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4(7):221.

[2] 刘浩江 . 地铁行车组织中的调度调整方式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5):20.

[3] 薛国星,段学军 . 地铁突发事件应急预防与处置研究 [J]. 中国应急救援,2024(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