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齐鲁农耕文化传承路径分析
仇学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济南 250100
引言: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种植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以服务农业生产、丰富农村地区娱乐活动为中心。齐鲁农耕文化是齐鲁地区农民在农耕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耕用具、种子等物态形式,农耕民俗、农事活动、农学理论等非物态形式,蕴含着齐鲁地区农业生产传统经验和乡土文化气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重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探究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承路径,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引领价值,促进乡村以文化为引领,加强现代农业强省的建设,活化传承齐鲁农耕文化的同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提升齐鲁农耕文化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承齐鲁农耕文化的价值意蕴
(一)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性精神力量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充分利用当地乡村自然条件优势,以传承齐鲁农耕文化为主要方向。农耕文化中提出以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为主要方向,协调种植业和产养殖业的平衡,以环境保护为引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发挥农耕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我生态净化机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性发展。因此传承齐鲁农耕文化能够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持续性的精神力量,推动当地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农耕文化是树立乡土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齐鲁农耕文化,以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为引领,开展文旅融合项目、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和乡村文明建设,以此充分发挥农耕文化中的文化资源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本,发挥文化资源的辐射力作用,加快当地农民群众树立乡土文化自信[1]。
(三)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
齐鲁农耕文化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理念和人文精神,如“农商并举”“脱贫致富”等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山东作为农业大省,丰富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如蔬菜大棚的应用推动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样本。齐鲁农耕文化的儒商精神推动农商并举发展,为新时代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与工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方向。因此齐鲁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理念,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多元方向和机遇。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承齐鲁农耕文化的路径探究
(-) 聚焦齐鲁文化体验,建设文化体验廊道
传承齐鲁农耕文化要以吸引外部人群接触、促进社会群众认知齐鲁农耕文化为主要方向,以此为首要入口,整合分散的齐鲁农耕文化资源,打造成沉浸式、体验性、观赏性的文化产品,进而促进大众从更深层次认识和理解齐鲁农耕文化,满足大众对文化深度体验需求,促进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建设文化体验廊道,将零散的齐鲁农耕文化文、物遗址等整合起来,构建系统性的体验场景。在“看文字、听讲解、做农活、品农味”的系统性文化体验活动中,促进人们更直观地理解记录农耕文化的农业观念、人文精神,实现齐鲁农耕文化的具象化传播。
第一,聚焦文化体验,深度拓展文化体验内容。齐鲁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零散的农耕文物、农耕遗址以及抽象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听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感知活动,虽然能够加深对农耕文化理论性故事内容的认知,但难以实现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聚焦齐鲁农耕文化的体验活动,齐鲁地区要深度拓展农耕文化内容,结合当地的农耕文化特色开展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如开展季节性农耕实践体验活动、红色文化剧本杀体验活动、农耕文化手工制作体验活动以及农家乐文化体验项目,同时结合乡村的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开展“认养认种”“红色故事会”“休闲垂钓”等乡村文化体验活动。通过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场景,实现农耕文化体验内容的拓展,同时促进农民群众、社会群众与齐鲁农耕文化展开深度的互动体验,以此加深对农耕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宣传[2]。
第二,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构建一体化文化产业场景。聚焦齐鲁文化体验,要以农耕文化为引领,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多元价值,发展系统性的文化体验场景。如淄博市桓台县以当地农耕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集“捕鱼、野外露营、农家院”为一体的文化体验场景,构建了系统性的文化体验廊道。不仅拓宽了农耕文化的宣传与发扬渠道,也促进当地农村地区获得多元经济收入来源。除此之外,以文化为引领,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的文化服务设施,如自驾营地、服务驿站、研学基地、文化客栈等,提升一体化农耕文化体验品质。
(二)开发农耕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旅游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挖掘齐鲁农耕文化资源,发挥农耕文化的价值,对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齐鲁农耕文化活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在文旅融合多元发展背景下,通过开发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创新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开发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农耕文化资源向旅游经济价值的转化。这也是齐鲁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渠道。当前,基于齐鲁农耕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停留于农村“采摘、吃饭、住宿”等低端模式,并未深入融合齐鲁农耕文化内涵,存在文旅融合模式同质化严重的不足之处。通过深入开发齐鲁农耕文化中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决齐鲁农耕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无特色、低收入”的问题,为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第一,基于互联网平台效益,推动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为农业数字化快速发展提供契机和载体。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综合效益,推动数字化农业发展成为活化传承齐鲁农耕文化的重要渠道。如草莓盒马村、鲜花盒马村、瓜果盒马、大白菜盒马村、黄瓜茄子盒马村等盒马村的建设和发展,基于盒马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了现代化的农业数字产业链。在互联网平台支持下,打造农业旅游发展方向,吸引更多游客在参观数字化农产品产源地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村的经济收入[3]。
第二,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农耕文化观光模式。在齐鲁农耕文化中,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是农耕文化中可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内容。通过打造特色化的农耕文化观光模式,深入挖掘碎片化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内容,在展示农耕文化价值的同时,打造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场所。如以传统特色村落为背景,打造传统村落文化旅游项目,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建筑美学特色、农耕文化内容,开发多元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更生动直观地体会农耕文化内涵。又或者以静态的形式呈现齐鲁农耕文化,如山东省广饶县农耕民族文化记忆馆,通过静态的方式展现极具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物品、具有文化特色的民俗器物和藏品,发挥农耕文化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
(三)依托农业特色企业,构建文化产业集群
农业特色企业具有专业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优势,对传承与发扬齐鲁农耕文化有着极大的价值,避免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因资金不足渠道有限而陷入困境的问题。依托当地农业特色企业,构建齐鲁农耕文化产业集群,以特色企业为龙头,整合农耕文化生产、加工、销售、文创等多个环节,实现集群化发展模式,为齐鲁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规模化平台和产业化支持。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农业特色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带动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实力强、根植性深厚的大型传统企业优质发展,吸引其他企业进行产业链升级改造,促进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高端发展。如龙口市管乐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北京管乐器厂的引领下推动当地诞生了多家本土知名管乐器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实现农耕文化产业新发展。同时在龙头企业辐射示范引领下,带动配套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农耕文化产业集群。
第二,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发展协同。在山东省各地区存在地市资源差异较大的特点,且各地区有着独特突出的农耕文化特色。结合山东省各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充分激发农村特色产业的潜能,发挥农耕文化的价值创造和引领作用。如针对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保持并提高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创新产业集群间的资源共享、信息流通、业务衔接等形式。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带动产业集群特色不明显的区域高速发展,以此壮大农耕文化独特竞争力,促进文化互动、资源共生和优势互补,加强文化消费能力的发展[4]。
(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发扬农耕文化内涵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传承齐鲁农耕文化要从内部认同角度开展,通过深入挖掘齐鲁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于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与道德建设中,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实现农耕文化的扎实发展和长效传承。
以泰安市泰山区的乡村文明建设为例,通过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以党建为引领,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开展“汶水好人”“新乡贤”等一系列乡村文明建设活动。以农耕文化为引领,将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入到乡村文明建设中。比如某村庄开展了农耕文化记忆保护工程,以百姓舞台为核心,开展“四点半课堂”“村史馆”“文体广场”等多元文化板块,将当地的农耕民俗文化引入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使“青龙拳传说”“石敢当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
结论:总的来说,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强省,丰富的齐鲁农耕文化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不仅能为齐鲁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持续性的精神力量,也能促进齐鲁地区农民树立乡土文化自信,进而在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农耕文化的过程中,持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结合齐鲁地区的农耕文化特色,聚焦文化体验、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打造极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发展模式,同时注重文化品牌打造与宣传,实现齐鲁农耕文化的多元发展,在创造性转化齐鲁农耕文化的同时,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文化根基,促进齐鲁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榕榕 , 申红利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路径 [J]. 乡村科技 ,2025, 16 (02): 4-9.
[2] 张海霞 .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J]. 新传奇 , 2024,(22): 31-33.
[3] 安娜 . 齐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价值重塑与路径选择 [J]. 村委主任 ,2023, (10): 100-102.
[4] 祝雪婷, 李越诚, 杜莎莎, 王一帆, 赵春浩, 聂庆娟. 文化自信视域下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J]. 中阿科技论坛 ( 中英文 ), 2021, (09): 4-6.
作者简介:姓名:仇学;性别:女;出生年月:1989.7.9 ;籍贯:民族;汉族,最高学历:博士研究生;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