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与治理路径研究
何丹
广东金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51052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要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逻辑。以 ChatGPT、文心一言、deepseek 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仅需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输出高质量文本、图像甚至多模态内容,其应用已渗透至教育、医疗、传媒等领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素养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在这一技术范式革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素质化水平不高、学生对技术工具的依赖等。面对 Z 世代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学生群体,以及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如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精准、高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技术社会化进程中的辩证统一。[2] 从马克斯·韦伯的理性二分法视角来看,工具理性驱动下的人工智能通过高效的内容生成与精准推送,能够大幅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为本身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等终极价值,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统一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目标转化为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作为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工具,通过内容生成、建构沉浸式学习情境等技术优势,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育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要求的时代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承载着价值理性的最高使命。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系统性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构建起抵制技术异化的价值屏障。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霸权可能催生信息茧房或产生历史虚无主义风险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强化价值判断能力、重塑集体主义认同,确保技术效率服务于人的主体性发展。这种基于价值理性的校正机制,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强化。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维度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新形态。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也不是技术乌托邦式的盲目崇拜,而是始终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伟力转化为培育 时代新人的教育实践, 效率与价值意义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不仅体现技术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性,更在说明了 :唯有 置于人的全面发展坐标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往前发展。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思政教育知识生产向“人机协同”转变,为教育者提供数据支撑与教学辅助,也为受教育者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丰富多样且个性化的学习资料,提高了获取学习资源的效率。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为思政教育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系列挑战。
(一)技术中立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身具价值中立性,但其应用过程中潜藏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系统性风险。有研究表现,技术工具本身作为无生命客体,并无先天价值倾向或主观能动意识,不会自动偏离或反对人类,其异化根源始终来源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即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然而,当技术被运用时,出现背离人类初衷、导致异化现象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资本的操控。[3] 例如,有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发现,ChatGPT 对美国两党及中美两国存在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偏见可能通过隐蔽的叙事输出西方价值观, 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 正因如此,有学者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常被资本裹挟,通过隐蔽的价值预设影响用 户认知 ]。这些年,国产大模型迅速崛起,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盘古、混元、Kimi 等,形成了“百模争鸣”的繁荣局面,有学者以 DeepSeek 为例,发现以 DeepSeek 代表的国产大模型面临西方技术围堵及意识形态渗透。
(二)信息茧房与青年认知异化风险
众所周知,传统搜索引擎一般仅会根据用户输入关键词被动检索匹配结果,呈现客观内容。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在于生成式算法,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大规模数据集并利用生成模型生成新数据和新内容。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基于以往数据的“投喂”生产客观内容,还可以依托对用户的偏好进行深度学习,实时分析对话上下文,动态调整生成内容,主动迎合用户需求,输出个性化、连贯性文本。[7] 而这也更容易导致“信息茧房”的产生与认知异化的风险。
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他指出,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空间,如同蚕茧将自己包裹起来。例如短视频用户频繁刷到同类视频等现象。信息茧房产生的认知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维度:一方面,在认知广度上,信息茧房会导致接受信息的视野不断缩小,排斥多元观点,强化固有立场,导致认知狭隘化与观点极化;另一方面,在认知深度上,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智能而言,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技术的即时满足特性削弱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耐心,知识的获取也变为了“提问”和“获取答案”两个简单的环节,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批判性思想、自主知识建构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步退化。
(三)技术依赖与教师主体弱化
Z 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因成长过程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高度同步,他们一出生便伴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因此,这类数字原住民的认知框架构建于高度媒介化的技术环境中,具有高度技术依赖、追求个性化表达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特征。有研究表明,00 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达82%,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更是常有的现象。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到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往往扮演着“教”的主体,而学生作为“学”的角色,往往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实践、完成作业等环节来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消化与运用,因此往往处于被动的角色。但是生成式 AI 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带有去中心化的特征,在不断重构着传统教育的主从关系框架。[8] 一方面,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问题解读上表现出更全面、系统的特性,且获取答案的效率远高于向老师咨询,这使得学生在遇到复杂难题时,更倾向于向人工智能求助而非教师,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从当下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小组作业的完成基本依赖于生成式 AI 技术,这种对技术的依赖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容易造成知识获取的表层化,缺乏对理论脉络的深度理解和内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更不利于学生的价值认同。
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效率、拓展认知边界的同时, 亦带来意识形态安全隐忧、青年认知异化及教师主体性消解等系统性风险。因此,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同时还应该创建人机共生的教育新生态,不断提升教师数字 化水 构建兼具政治安全性、教学有效性、技术可控性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使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巩固主流价值话语权的技术力量。
(一)加强党的领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10] 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不断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不断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融合发展。要坚持“政治导向优先、技术效能并重”的治理原则,强化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面领导,例如,要求国产大模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知识增强训练,加强对国产大模型的数据监控等,从源头上强化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表达,通过创新主流价值的话语表达范式,提高主流价值思想在 AI 传播领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一些思政教师通过 AI 打造智能体,与革命者展开虚拟对话,更加生动的展示了革命者的形象,传播好中国故事。还有一些教师借助智能绘图工具,让学生描述“我心中的改革开放”,通过与学生的精准对话,描绘出动态知识图谱,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现制度优势,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创新教学模式,创建人机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传统教学模式的“满堂灌”显然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人机共生”使得教师、学生和人工智能技术共同协作,形成一种协同共生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送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创建人机共生的教育新生态主要 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系入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来看,既要立足于知识目标、 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成式 AI 技,同时深化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充分利用生成式 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完 的能力。再者,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要构建多元教学 要关注学生的人机协同素养、批判性思维等。 为数据,生成学习分析报告,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水平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 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技能掌握层面。 步认知,但技术发展速度已远超学习周期,从单 文本 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与教师认知负荷之间的张力,正持续 ,随着思政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思政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越来 对新技术的 到来时,往往出现畏难情绪和消极心态,对于新兴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仍然存在断层
2022 年 11 月,教育部研制的《教师数字素养 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教师的数字素养已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可采取以下措施:方面,高校教师发展 其次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不同水 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成功案例,通过专家讲 在激励机制上予以一定的鼓励,改变教师们的认 题,要加强伦理教育,将相关内容纳入培训内容,同时建立 AI 生成内容,数据使用的安全规范,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五、结语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技术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动能,也因技术异化风险催生了意识形态渗透、认知异化与主体性消解的三重挑战。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辩证视角,揭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深层机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必须锚定" 立德树人"根本坐标,技术只有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时,才能从根本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意识形态的渗透、教师主体权威弱化、算法偏见导致的青年认知异化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人机协同为支撑、数字素养为根基的系统治理路径:既要不断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不断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融合发展;也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系入手,实现教师、学生、人工智能技术三者协同共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未来仍需深化大模型价值观对齐的相关研究,持续完善适应技术迭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模式,这既是防范技术异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 . 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125/c40531-0166209.html,2024-1.
[2] 郭紫怡 . 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31):24-29.
[3] 熊文景 , 蒋愉晴 . 人工智能赋能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异化风险及其防控——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分析 [J]. 北京档案 ,2025,(03):11-16.
[4] 朱尉 , 高强 .ChatGPT 对美国两党和中美两国的政治偏见及意识形态风险 [J]. 阅江学刊 ,2025,17(01):102-118+173.DOI:10.13878/j.cnki.yjxk.20241203.001.
[5] 孙诚钰 , 王永贵 .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应对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05):71-80.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4.05.008.
[6] 刘祖兵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技术地缘政治风险及应对——从 DeepSeek“出海”遭遇国际围堵谈起
[J/OL]. 海南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1-12[2025-05-23].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502.0263.
[7] 魏屹东 , 李煜慧 .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应对 [J/OL]. 理论探索 ,1-9[2025-05-23].
https://kns-cnki-net.webvpn.gduf.edu.cn/kcms/detail/14.1079.C.20250516.0957.010.html.
[8] 谢永朋 , 徐寅洲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39(03):75-78.DOI:10.13603/j.cnki.51-1621/z.2024.03.013.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习近平 .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11] 刘明 , 郭烁 , 吴忠明 , 等 . 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形态:内容、案例与路径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45(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