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及精细化管控策略分析
赵文硕
身份证号码:211481199611184015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形象,尽管技术与标准不断进步,但实践中质量缺陷、返工与隐患仍频发。其根源不仅在技术,更在管理、制度与人员执行。粗放式管理已难适应现代工程需求,精细化管理因注重全过程与标准执行,成为提升质量的关键。本文围绕常见问题,探析成因,提出可行对策,旨在为企业提供管理优化路径,助推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建筑工程在结构施工、钢筋绑扎、防水处理、抹灰作业及机电安装等环节普遍存在质量问题。混凝土蜂窝麻面、裂缝、露筋等多由模板不稳、振捣不实、养护不当引发;钢筋锈蚀、错位、绑扎不牢则常因施工管理混乱、操作不规范;防水层渗漏、开裂主要与材料选择、基面处理、施工工艺不当相关;抹灰层空鼓、脱落则多源于配比不当、环境控制差;机电安装中接线混乱、布线不合理则多因图纸深化与过程监管不到位。归根结底,诸多问题不仅是技术执行层面的缺陷,更反映出施工组织不严、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技术交底与培训流于形式等深层次原因。因此,提升施工质量关键在于全过程、全环节的管理优化和技术落实。
二、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局限性与挑战
尽管现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已覆盖多个维度,并在制度、流程、标准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首先,质量管理制度普遍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企业内部虽设有质量目标和责任机制,但在落实中容易因成本控制或进度压力而被弱化,造成制度流于形式。其次,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传统以人工检查、纸质记录为主的方式不仅效率低、易遗漏,还难以及时反馈与追踪问题,难以满足快速反应与动态管理需求。第三,施工现场管理粗放,质量控制过于依赖经验与习惯,缺乏量化指标与标准化流程,导致施工质量波动大、可控性差。第四,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均衡,部分项目存在“重进度轻质量”“重形象轻实效”等倾向,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质量问题频现,后期返工、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此外,人员素质不匹配也是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基层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意识淡薄,无法按照工艺标准严谨操作,加之技术交底与质量交底不到位,导致施工过程风险频发。在此背景下,亟需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重新审视质量管理的系统构成,通过流程优化、标准细化、责任明确与技术支持,实现对质量问题的动态感知、前置干预与持续改进,提升施工现场整体管理水平。
三、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理念内涵与实践路径
精细化管理强调以系统性、规范性与科学性为基础,建立统一标准、清晰流程、量化指标、过程控制与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是实现施工质量目标控制的重要保障。在质量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策略,首先应确立“质量为本,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理念,强化全员质量责任意识,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责任链条。制度建设方面,应根据项目实际制定覆盖设计、采购、施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实现有章可循、有责必究。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加强图纸会审、技术交底与样板引路制度,确保施工人员明确工艺流程与质量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细化施工工艺流程和质量验收标准,通过自检、互检、专检和第三方监督四级检验体系,加强对重要部位与隐蔽工程的全过程质量跟踪。同时,应推行班组质量责任制,引导一线工人按章操作,并通过激励机制提升其质量意识与执行力。信息化管理方面,应结合 BIM、移动终端、质量管理平台等技术,建立电子化质量巡检系统与动态问题库,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反馈,提高质量问题识别效率与整改时效。此外,应强化人员培训,定期组织质量管理培训与技能比武,提升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的质量控制能力与标准化施工水平,构建起制度、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典型施工质量问题的精细化管控措施分析
针对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蜂窝麻面、裂缝、空鼓等问题,应从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浇筑工艺、振捣频率、养护方法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控制,尤其要重视施工缝位置处理与温差控制,防止因温控不到位引发开裂。对于钢筋工程中易出现的锈蚀、错位问题,应落实钢筋防腐保管、绑扎规范操作与钢筋保护层垫块设置等关键工序检查制度,确保钢筋安装与设计图纸一致。防水施工方面,针对渗漏、起鼓、断裂等常见问题,应加强防水材料进场检验、基层清理质量、节点部位细部处理与防水层厚度控制,施工后及时组织闭水试验,杜绝质量隐患。抹灰施工中针对空鼓、开裂、脱落现象,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与时间间隔,控制砂浆配比及粘结强度,注意养护条件与环境湿度。机电安装方面,应加强施工图深化与综合管线布设协调,采用标准化预制工艺与样板间制度,确保管线美观、功能可靠、检修便利。此外,对常见质量问题的整改应形成闭环机制,做到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验证整改五步齐全,推动质量问题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预防转变,真正实现问题最小化、质量最优化目标。
五、推进建筑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机制建设
实现建筑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需构建组织、制度、技术与考评相结合的多元保障机制。企业应设立专门质量管理部门,明确责任层级,形成“项目经理—质量主管—施工班组”的三级管理链,确保措施落实。制度层面,应制定针对性强的质量标准、操作规程与应急预案,强化全过程控制。技术上,应推广BIM、物联网、智能巡检、云质量平台等工具,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提升管控效率与前瞻性。在考评方面,应将质量与绩效奖惩挂钩,激发管理积极性。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第三方监测,推动企业自律、行业协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共治体系。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制度规范、技术支撑和激励机制,全面保障精细化质量管理的实施,确保工程质量稳定可控。
结论
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安全与功能的关键保障,直接影响项目效益与企业发展。面对建筑项目复杂化趋势,精细化管理成为提升质量水平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常见问题,构建了涵盖制度、工艺、人才、技术与监督等多方面的管控体系。实践表明,该策略不仅提升施工品质,也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未来应持续深化精细化理念,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推动施工管理向智能化与协同化发展,实现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胜 .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10):43-45.
[2] 杨 艳 .BIM 技 术 下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成 本 控 制 研 究 [J]. 活力 ,2024,42(20):151-153.
[3] 冯伟伦 . 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24,(2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