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与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陈义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实验小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核心目标,强调数学教育需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聚焦儿童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长效培育。儿童阶段是数学思维萌芽与核心素养奠基的关键窗口期,此阶段的数学教育不仅要帮助儿童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与运算技能,更需引导其理解数学本质、运用数学方法破解现实问题,逐步形成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灵活的建模意识与科学的数据分析思维。 然而,当前部分家庭与学校的数学教育仍停留在“机械刷题”“公式强记”的浅层教学层面:课堂上以“讲解—练习”为主导,忽视儿童思维的自主性;家庭中以“正确率”为单一评价标准,弱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结。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基于此,探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兼具系统性与实践性的素养培育路径,成为当前儿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与实践策略

儿童的数学学习并非“抽象符号的被动接收”,而是“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建构、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解”的认知过程。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打破“课堂与生活割裂、知识与思维脱节”的困境,从以下四个维度落地实践:

(一)立足生活实践:构建数学与现实的“意义联结”

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生活场景是儿童感知数学价值、运用数学方法的最佳载体。将数学学习融入日常生活,既能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门槛,又能让儿童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进而培育数学建模能力与运算能力。

具体实践可从三个层面推进:其一,日常运算的场景化应用。购物时引导儿童计算商品总价(如“3 元的笔记本买2 本,5 元的笔买1 支,共需多少钱”)、核算找零(如“付20 元应找多少”),在真实交易中训练加减运算;烘焙时根据人数调整食材比例(如“1 人份蛋糕需 2 个鸡蛋,3 人份需多少个”),渗透倍数与分数的运算逻辑,规避机械刷题的枯燥性。其二,分类整理的数学化思维。整理玩具时引导儿童按“形状(圆形、方形)”“颜色(红色、蓝色)”“功能(搭建类、玩偶类)”分类,整理书包时按“学科(数学、语文)”“用途(文具、书本)”归类,在操作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与逻辑分类思维。其三,时空感知的数学化转化。规划周末行程时让儿童计算“出发时间(9:00)与到达时间(10:30)的间隔”,理解时间单位换算;搭积木时引导儿童观察“长方体的6 个面、12 条棱”,通过“拆分—组合”积木块,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让数学从“书本符号”转化为“生活工具”。

(二)聚焦思维过程:推动“深度探究”取代“机械记忆”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非“解题技巧”。儿童数学学习中,需摒弃“直接教公式、给步骤”的灌输式模式,转而通过“提问引导—思维暴露—自主推导”,让儿童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培育逻辑推理与数学抽象能力。例如,在解决“应用题”时,不直接告知“数量关系公式”,而是引导儿童通过“可视化工具”拆解问题:用线段图表示“总数量与部分数量的关系”(如“小明有 8颗糖,分给小红3 颗,还剩多少颗”),用示意图具象化“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逻辑”(如“从家到学校走 10 分钟,每分钟走 50 米,家到学校有多远”),让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图形,进而自主推导数量关系。在学习“图形性质”时,不直接告知“正方形 4 条边相等”,而是让儿童通过“对折正方形纸”“用尺子测量边长”的操作,自主发现规律,形成“观察—猜想—验证”的逻辑推理习惯。

同时,需优化评价方式:用“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如果条件变了(如小红比小明多 3 颗糖’改为‘小明比小红少 3 颗糖’),结果会怎样”等开放性问题,鼓励儿童表达思维过程,避免“只看答案对错”的单一评价,让思维的深度与逻辑性成为评价核心。

(三)赋能游戏化教学:激活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兴趣是学习的首要驱动力”。游戏化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趣味化、互动性的活动,在降低学习压力的同时,通过游戏规则渗透数学逻辑,培育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

数学游戏的设计需锚定核心素养目标,避免“为游戏而游戏”:其一,运算与策略类游戏。通过“24 点”(用 4 张扑克牌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到 24)训练快速运算能力与策略思维,通过“数字接龙”(按“奇数 / 偶数”“2 的倍数/3 的倍数”规则接龙)强化数的概念与逻辑推理;其二,空间与图形类游戏。用积木搭建“长方体、正方体”,观察“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培育空间想象能力;用七巧板拼出“动物、交通工具”,在图形组合中深化数学抽象思维;其三,数据分析类游戏。开展“家庭一周开支统计”实践:引导儿童记录每日收支(如“周一买文具花8 元,周二买水果花12 元”),用简单条形图呈现数据,分析“哪类开支最多”“如何减少不必要支出”,让儿童在操作中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完整流程,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四)重视错题复盘:精准靶向“思维断点”

错题并非“粗心的偶然结果”,而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诊断工具”——多数数学错误本质是“思维环节的缺失”:或运算步骤不规范(运算能力不足),或未理解题意(数学建模薄弱),或逻辑关系混乱(推理能力欠缺)。忽视错题分析、盲目重复刷题,只会导致“同类错误反复出现”,难以提升核心素养。错题复盘可依托“三阶递进法”推进:第一步,归因分析。引导儿童明确错误类型:是“计算错误”(如进位遗漏、符号看错),还是“思路错误”(如误解“多多少”“少多少”的数量关系),或是“方法错误”(如用加法解决本可简化的乘法问题);第二步,针对性补漏。针对错误类型设计专项训练:计算错误则强化“步骤规范”(如写清进位标记、圈出运算符号),思路错误则重新“拆解题意”(用画图法重建数量关系),方法错误则对比“不同解题思路”(如“求 3个5 相加,用加法 5+5+5 或乘法 3×5 ,哪种更简便”);第三步,错题迁移。对原题条件进行变式改编(如“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比他多 3 个”调整为“小明有5 个苹果,比小红少3 个”),让儿童重新解答,检验是否真正掌握,避免“机械纠错”。通过复盘,让儿童从“被动改错”转向“主动反思”,逐步完善思维体系。

三、结论

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非“短期突击式训练”,而是“长期渗透、持续引导”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打破“课堂与生活割裂、知识与思维脱节、兴趣与能力失衡”的困境,以“生活为场景、思维为核心、游戏为载体、复盘为优化”,让儿童在“做数学、用数学、思数学”中逐步形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关键能力。 同时,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构建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培育机制”:学校需革新教学范式,减少机械训练,增加“探究式、实践式”教学;家庭需营造“数学生活化”氛围,鼓励儿童在日常中观察数学、运用数学。唯有家校协同,才能让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运算”,而是儿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与生活能力”,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