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知情识趣: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汪林钰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211100

《肥皂泡》是冰心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以童年吹肥皂泡的生活片段为载体,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的描写与丰富的想象,传递了对童年生活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多彩童年”主题课文,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需通过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培养审美能力与情感共鸣能力。

然而,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童年情趣”的理解易停留在表面;散文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也可能因缺乏情感联结而被简化为好词佳句的机械积累。如何打破“内容分析与词句训练”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知情识趣中实现散文的深层学习?笔者以情感体验为核心,设计“触情—入情—融情—悟情”教学四重奏,探索散文教学的新路径。

(一)触情引趣:联结生活与文本,唤醒情感共鸣

1. 走近作者,感知“童年底色”

散文的“情”源于生活,触情的关键在于建立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联结。笔者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感知童年底色,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朗读冰心的小诗《繁星》《可爱的》,并交流感受:“你从诗中读到了怎样的童年?”学生结合诗句自然得出“童年是美好、纯真的”的结论。教师顺势提问:“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吹肥皂泡上,初步感知作者对童年游戏的珍视。

2. 联结生活,激活情感记忆

以“你最喜欢的童年游戏是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捉迷藏、跳皮筋等生活体验。通过“游戏带来的快乐”这一共情点,将学生的个人经验与文本中“吹肥皂泡的快乐”建立联结,为后续理解“情趣”奠定情感基础。

3. 初读文本,定位“情感主线”

学生通读全文,圈画关键句“小时候,游戏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通过“最爱”一词的强调,明确文本的情感主线——作者对吹肥皂泡的深切喜爱,为后续深入解读埋下伏笔。

(二)入情知趣:品读语言与方法,感受表达之妙

“入情”需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理解作者“如何写”“为何这样写”,在品析中感受散文语言的准确性与表达的条理性。

1. 聚焦“做泡泡”:在动作描写中体会用词精准

针对第三自然段“做肥皂泡”的过程描写,设计分层任务:圈画“用剩的碎肥皂”等物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碎肥皂更易溶解”的合理性;圈画“放、加”等动词,引导学生关注“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等词语,体会动作的轻与肥皂泡脆薄特性的关联;借助“然后、再、若”等顺序词,指导学生复述做泡泡过程,感受作者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2. 实践“吹泡泡”:在动手操作中深化体验

为强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认知,教师现场提供肥皂水、竹笔套管等材料,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吹肥皂泡。学生在“轻轻吹、慢慢提”的操作中,直观感受肥皂泡的脆弱与美丽,进一步理解文本中“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的紧张与期待,实现语言理解与生活体验的双向印证。

(三)融情享趣:品析意象与想象,体悟审美之美

散文的“趣”不仅在于事件本身,更在于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观察与诗意想象。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笔者以“肥皂泡美在哪里?”为核心问题,通过“品词—赏句—悟情”的三阶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审美世界。

1. 品词:在语境中理解新鲜表达

针对“颤巍巍”“五色的浮光”“玲珑娇软”等难点词语,采用“联系生活、拆字解词、朗读感悟”的方法,例如“颤巍巍”,引导学生联想“微风中摇晃的花朵”“老奶奶颤抖的手”,理解“轻微抖动”的状态,感受肥皂泡动态的柔美。

2. 赏句:在对比中感受语言的诗意

将原句“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与“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彩色的光在球面上转动。”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五色”突出色彩的丰富、“浮光”强调光泽的流动感、“轻清透明”传递质感的轻盈,从而体会散文语言“精准中见诗意”的特点。

3. 悟情:在情境中体会情感的流动

学习“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的描写时,提问:“泡泡马上要散裂了,为什么大家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美丽?”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紧张的心情正说明对泡泡的珍惜,想留住美丽的瞬间,是对美好的向往。

情感是散文教学的锚点 , 语言实践是情感体验的桥梁。散文的美藏于语言细节中,需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比较朗读、实践操作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与表现力,实现语言理解与情感体验的共生。

(四)悟情想趣:拓展想象与表达,升华情感价值

散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在文本情感与个人体验的联结中,形成独特的情感认知与价值判断。

1. 追问“梦的相似”:理解情感内核

学习“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一关键句,提问:“泡泡和梦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通过细读“圆满、自由、透明、美丽”等关键词,结合“挨着明月、渡过天河、飘过大海、飞越山巅”的想象,理解“泡泡承载着作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正如梦承载着童年的期待”。

2. 想象“泡泡的去处”:激活创造性表达

以“借着扇子的轻风,肥皂泡还会飞到哪里?”为情境,设计填空式想象练习:“飞到 ___,轻轻地 ___ ;飞到 _ ___,轻悠悠地 ;又低低地落下,落到_ ___。”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飞到金黄色的麦田,轻轻落在麦叶上”“飞到山里孩子的脸颊,轻轻吻醒他的微笑”…这些表达既是对文本想象的延续,更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投射。

3. 联结“泡泡与人生”:升华情感价值

结合“泡泡破裂了,作者为什么心里充满快乐、骄傲与希望?”的追问,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懂得:能吹出圆满的泡泡是骄傲、与同伴分享的童年回忆是快乐、泡泡飞向远方传递美好是希望。

想象表达是情感升华的出口,散文的趣在于留白与想象,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填空续写等活动,鼓励学生将文本情感转化为个人表达,在想趣中悟情,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知情识趣的散文教学,本质是一场以情启智、以趣促学的旅程。文本情感为纽带,以语言实践为路径,以想象表达为延伸,引导学生在触情中唤醒共鸣、入情中感受妙趣、融情中体悟审美、悟情中升华价值,让散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