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 学- 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作者

周燕芬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318020

引言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价三者常常相互分离。而“教 - 学 - 评”一体化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张将教、学、评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评价的核心作用是及时反映学习情况,为教师调整教学、学生改进学习提供依据。本文旨在探索该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实践方法。

一、精准目标,教评学的共同起点

明确的目标是连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课堂评价的核心纽带,为“教- 学- 评”一体化奠定基础。目标表述应避免模糊。诸如“理解课文”、“体会情感”等目标,虽然指向核心素养,但缺乏可操作性,难以作为设计和评价的具体依据。理想的目标应清晰描述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展现的具体行为或能力,即“能做什么”。这样的目标便于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也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部编版《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若要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与其设定笼统的“感受诸葛亮的智慧”,不如设定为:“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和动作的关键词句,并阐释这些词句如何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这一目标清晰界定了学习任务(找出词句)和期望达到的理解深度(阐释表现)。

目标确立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中的评,必须紧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针对上述《草船借箭》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核心学习任务: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诸葛亮语言和动作的关键词句,并在课文旁空白处批注这些词句所体现的人物特点。这一任务直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当学生进行圈画和批注时,教师巡视课堂,其观察重点明确指向目标:学生圈画的词句是否准确?其批注是否恰当捕捉了人物特点?理解是否合理?教师的巡视观察和记录即构成过程性评价。同时,在课堂起始阶段,教师应用明确的语言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今天学习《草船借箭》,重点是通过找出诸葛亮的关键言行,分析这些描写如何展现他的智慧。请大家在默读时,准确圈画相关词句并思考其作用。”这确保师生双方对学习目标达成共识。

二、融入过程,边学边评的动态实施

实现“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将评价活动从课后的独立环节转变为贯穿学习全程的动态过程。评价应当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每一项阅读活动,与学习同步发生,使教师能即时了解学情,学生也能及时感知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意味着,评价的设计需要与学习任务紧密结合。教师应思考在学习活动中,哪些具体行为或成果能直接反映目标的达成度,并将其作为评价的焦点。

以部编版《蜜蜂》一课为例。若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学生能找出文中描述法布尔实验步骤的关键词句”,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就可以直接嵌入评价点。例如,安排学生默读实验过程的相关段落,要求他们用横线划出表示实验步骤的关键词句(如“先……然后……接着……最后……”连接的句子或动词短语)。这项任务本身是学生理解文本、提取信息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划线的同时,教师可快速浏览学生书本上划出的词句,这本身就是一种即时评价:教师能直观看到哪些学生准确地找到了关键步骤,哪些学生存在遗漏或偏差。为了更系统地收集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极简的观察记录表,列出“能否找出主要步骤”、“步骤顺序是否清晰”等观察项,边巡视边做简要记录。此外,在学生完成初步划线后,可以组织同桌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划出的步骤是否完整、准确,并简单交流理由。这种同伴互评既是合作学习,也是相互评价的过程。当学生分享自己划出的步骤时,他们的表述是否清晰、逻辑是否连贯;在讨论中提出的疑问或不同观点;甚至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的困惑或自信,都是反映其理解程度的实时信号。教师需要敏锐关注这些细节,将其作为调整后续

教学的重要依据。

三、及时反馈,以评促教学的灵活调整

“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评价信息对教学和学习进行即时调整。评价不是终点,其收集到的信息必须迅速转化为反馈和行动,帮助教师精准施教,辅助学生明确方向,确保课堂始终围绕核心目标有效推进。在课堂上,教师应基于实时收集的评价信息,快速判断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所在,并立即作出教学决策上的调整。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反馈,也是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

以部编版《猫》的教学为例。假设本课目标之一是“学生能概括出课文描写猫性格特点的几个主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学习任务:学生默读课文后,尝试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猫的不同性格特点,并写在课文相应段落旁。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书写的内容。通过观察,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将“贪玩”和“尽职”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分开概括,但未能理解老舍先生通过对比展现猫性格复杂性的意图。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理解难点。

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老师注意到很多同学都找出了‘贪玩’和‘尽职’这两个词,写得很好。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写的?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猫的什么特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重读描写猫既贪玩又尽职的段落,并通过追问(“贪玩时什么样?尽职时又是什么样?”“这两种表现出现在什么时候?”)帮助学生体会猫性格的古怪与可爱。这种即时的点拨和引导,就是基于评价信息(观察到学生概括的偏差)进行的教学调整。

结语

“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将目标设定、教学活动与评价反馈紧密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精准设定学习目标,为教、学、评指明共同方向;通过将评价自然融入学习过程,使学情清晰可见;通过基于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与调整,确保教学始终围绕学生需求展开。这种动态的、以学定教的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感和自主性,显著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勇惠 ." 教—学—评 " 一致性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考试周刊 ,2025(8):26-29.

[2] 俞秋枫 . 基于 " 教—学—评 " 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J]. 考试周刊 ,2024(5):80-83.

[3] 李海英 . 基于 " 教—学—评 "—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浅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2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