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广安市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

谢依名 黎明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安 638000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以及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维护人民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要素与第一资源,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医药在基层的应用,为加快我国中医药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战略目标。本研究课题组聚焦于广安市中医药人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拟通过深入剖析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与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广安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聚焦四川省广安市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旨在通过系统剖析队伍现状、精准识别发展瓶颈、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为完善区域基层中医药人才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实践依据,进而助力健康广安建设与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 厘清广安市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2. 识别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与阻碍;

3. 提出适配广安市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多方法协同的研究思路,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分析的系统性与结论的实用性:

1. 文献综述法

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平台,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地方实践报告;梳理现有研究对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结构、培养机制、激励政策等方面的核心结论,总结可借鉴的经验,为本研究构建理论框架与分析维度。

2. 实地调查法

以广安市 6 个县(市、区)为调研范围,选取不同服务能力、不同区域位置的基层医疗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机构)开展实地调研:设计结构化问卷,面向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涵盖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人员)与医疗机构管理者发放,收集人才数量、结构、收入待遇、继续教育需求等定量数据;通过现场走访,观察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配备情况,直观掌握服务硬件条件。

3. 专家访谈法

邀请三类核心对象开展深度访谈: ① 广安市、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了解区域基层中医药人才政策制定与执行情况、经费投入规模; ② 市级 / 县级中医医院的高职称专家(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探讨基层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对口帮扶的有效模式; ③ 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与资深中医药人员,挖掘人才引进、留任、能力提升中的实际困难与诉求,为策略制定提供一线视角。

4. 数据分析与总结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呈现人才数量、学历 / 职称 / 年龄结构等现状,分析探究“收入水平与人才流失意愿”“培训频次与服务能力”等变量的关联;结合文献综述的理论结论与专家访谈的质性观点,对数据结果进行综合解读,归纳广安市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最终整合多方信息,提出适配区域实际的人才发展策略,形成系统性的研究结论。

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人才现状信息

通过线上线下调研,广安市目前主要从事中医方面有 500 余名中医执业医师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共发放问卷 27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62 份,有效回收率 97.04%,其中参与调研的对象男性 190 人( 72.52%) ),女性 72 人(27.48%),中专及以下学历 78 名(29.77%),大专学历 132 名( 50.38% ),本科学历 48 名(18. 32% ),硕士及以上4 名( (1,53%) ),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二)基层中医药机构开展服务现状

在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层面,人才短缺问题更为严峻,大多数村卫生室没有专职的中医药人员,仅靠乡村医生兼职提供简单的中医药服务,如针灸、拔罐等,难以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综合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站点占比小,且服务项目单一,主要以中药饮片调剂为主,见表2。

表 2 基础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服务种类占比

(三)卫生人才整体学历、职称偏低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的不合理,整体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均偏低,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匮乏。在本次调研的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高达 80.15% ,大专学历人员占比为 50.38% ,本科学历人员占比仅为 18.32% ,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不足 1.53% , 70.99% 的人员还是初级职称或者无职称,高级职称人数较少(见图1)。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来看,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历、职称水平相对较高,但本科学历人员占比小;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学历和职称水平相对较低,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更多,部分乡村医生甚至未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专业教育,仅通过师带徒或短期培训的方式掌握一些基础的中医药技能。

图1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学历、职称结构

(四)接受继续教育机会较少

基层中医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缺乏,难以实现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制约了其专业素养的提高。从调研情况来看,56.49% 的基层中医药人员每年偶尔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19.08% 的人员从未参加过省级及以上的中医药培训或进修活动。

(五)医疗科室不完备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设置不完备,硬件设施落后,无法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调研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有21.37% 的机构设置了独立的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科室,部分机构仅设置了综合中医科,无法满足群众对不同专科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 44.19% 的机构未设置中药房或中药房面积狭小、布局不合理,中药饮片品种不齐全,难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见表4。

表4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设备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资深专家指导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缺乏资深专家的指导和引领,是导致人才专业水平提升缓慢、服务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基层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高职称、高学历的资深中医药专家大多集中在城市大型医疗机构,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导致基层中医药机构难以获得专家的直接指导。另一方面,虽然部分地区开展了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但由于支援时间短、支援专家数量有限、支援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等原因,专家指导的效果并不理想。基层中医药人员无法及时获得资深专家在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病例分析等方面的指导,难以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专业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技术传承机制[1]。

(二)工作强度大,收入低

工作强度大、收入待遇低是导致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辐射范围广,服务人口多,而中医药人员数量少,使得基层中医药人员往往需要承担繁重的诊疗工作,日均接诊患者数量远高于城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员,同时还需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宣教、家庭医生签约等工作,工作压力较大。与高强度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收入待遇普遍较低。在调研中,39.69% 的基层中医药人员认为基层的收入远低于城市医疗机构同级别中医药人员的收入水平,需要提升薪资待遇。工作强度大、收入低使得基层难以吸引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也导致现有人才纷纷流向城市医疗机构,加剧了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的局面。

(三)继续教育时间较少

基层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时间较少,主要有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紧张,中医药人员数量不足,每个人员都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一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就会导致岗位空缺,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因此医疗机构往往不愿意安排人员参加长时间的继续教育。二是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工作时间不固定,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外,还需要应对夜间急诊、节假日值班等突发情况,难以保证有充足的、连续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三是部分基层中医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认为现有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基层工作需求,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对提升专业水平、适应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主动放弃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四是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继续教育活动安排缺乏计划性和灵活性,与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工作时间冲突,导致人员无法参加。

(四)医疗科室不完善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不完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在有限的资金分配中,往往优先保障西医科室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医药科室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中医药科室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规划布局不合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建设初期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科室的发展需求,科室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无法满足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开展要求;部分地区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没有将中医药科室作为必备科室进行要求,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设置中医药科室;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即使设置了中医药科室,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开展工作,导致科室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科室的不完善同时也影响着中医资源的使用,多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要使用目的,患者中医药资源合理使用能力较低 [2]。

四、基层中医药人才卫生队伍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中医方面指导

建立上级优质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期对口帮扶机制,是快速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推行“上级中医专家下沉”制度,由市级、县级中医医院定期选派临床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中医医师,以驻点帮扶、定期坐诊、巡回指导等形式下沉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驻点专家需承担基层诊疗服务、病例会诊、技术带教等任务,针对基层常见的慢性病中医调理、多发病中医诊治等问题,通过“一对一”带教、现场示范等方式,手把手传授临床经验与诊疗技巧;定期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参与病例讨论会,共同分析复杂病例的辨治思路,帮助基层人员突破诊疗难点 [3]。另一方面,搭建远程中医诊疗与指导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上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处方审核等功能。基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通过平台快速向上级专家发起咨询,获取实时指导;上级医院还可通过平台开展远程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活动,打破空间限制,让基层人员随时随地接受优质指导,逐步缩小基层与上级医院的中医药服务水平差距。

(二)加强卫生人员继续教育

构建完善高效的基层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其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是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 [4]。具体措施如下:一是组织专家、一线工作者和教育学者研讨,根据基层需求定制课程,融入新动态、政策和公卫知识,拓宽知识面;二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线上搭建网络平台,整合资源、录制课程,开设直播课堂,组织讨论与分享;线下定期举办集中培训班,灵活设置时长,安排理论、实操、病例分析等环节,还可组织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三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调配人力,制定排班制度,确保人员每年都能参加学习,加大经费投入;四是完善考核体系,线上实时监测、测试检验,线下考核理论与技能;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将学分与晋升、聘用、奖励挂钩,表彰奖励表现优异者。围绕人员能力提升需求,从课程设置、培训形式、时间经费、考核激励四个维度构建体系,提升人员素养与能力,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三)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

推动高等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将院校教育资源转化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动力 [5]。一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高等医学院校根据广安地区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特点,开设针对基层的中医药专业定向班,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常见病诊疗、乡村医疗管理等贴合基层实际的内容,学生毕业后直接定向分配至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精准弥补基层中医药人才缺口 [6]。二是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组织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实习实践,由基层经验丰富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基层医疗环境、掌握基层常见病诊疗技能,同时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新鲜血液,部分优秀实习生可通过考核留在基层工作。三是依托院校资源开展基层人员培训,高等医学院校发挥师资、科研优势,承接基层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班、专题研修班,邀请院校专家教授授课,同时开放院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为基层人员提供科研支持与学习平台,助力基层中医药人员提升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

(四)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