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李青川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13001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参与度日益提高,涉外法律事务也随之大量增加。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不仅关系到我国企业和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保护,也影响着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深入研究并探索提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现状与挑战
(一)涉外法律服务人才短缺
1. 当前,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在数量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涉外业务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投资、建设项目不断增多,涉及的涉外法律事务涵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等多个领域。然而,能够熟练处理这些复杂涉外法律事务的专业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导致部分企业在海外面临法律问题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2. 涉外法律服务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扎实的国内法律知识,还需熟悉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相关国家的法律制度,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但目前我国许多涉外法律人才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律师虽然精通国内法律,但对国际法律规则和外国法律体系了解有限;有些法律专业人员外语水平较低,无法与外国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影响了涉外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发展不完善
1. 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与国际知名的大型律师事务所等相比,在规模和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大型律所通常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庞大的专业团队和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而我国多数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贸易、投资等领域,在高端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如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国际金融法律事务等方面涉足较少,难以满足我国企业在海外拓展过程中多样化、复杂化的法律需求。
2. 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在国际法律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有限。一方面,我国律所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合作交流相对较少,缺乏与国际知名律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难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法律服务经验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参与度不高,在国际仲裁、国际诉讼等领域,我国律师能够代理的案件数量相对较少,在国际法律舞台上的话语权较弱。
(三)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1. 目前,我国针对涉外法律服务行业的政策引导相对薄弱,缺乏明确的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措施。对于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的设立、发展以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政策层面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支持,导致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在政策层面,对涉外法律服务相关资源的整合力度不足。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无法形成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合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涉外法律研究方面的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法律服务能力,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推动行业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作用。
三、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
1. 优化法学教育体系:高校应优化法学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国际法律课程的比重。开设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等核心课程,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外国法律制度、国际商事仲裁等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法律视野。此外,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引入真实的涉外法律案例,组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开展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针对在职的法律从业人员,应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等应定期组织涉外法律业务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资深律师等授课,内容涵盖国际法律规则的最新发展、涉外法律实务操作技巧、外语能力提升等方面。同时,鼓励法律从业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国际法律培训项目,了解国际法律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推动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发展
1. 培育大型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涉外法律服务机构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实力。对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表现突出的机构给予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引导其加大对高端涉外法律业务的投入和拓展。支持有条件的律所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知名律所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的法律服务理念、管理模式和业务经验,提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提高机构国际化水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自身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一方面,主动参与国际法律事务,承接更多的国际仲裁、国际诉讼案件,提高在国际法律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知名律所的联合办案,通过合作项目培养国际化的律师团队,提升机构整体的国际化水平。此外,积极参与国际法律行业组织和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 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涉外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行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规划中可设定在未来几年内,培养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等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和时间表。同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向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合理配置。
2. 加强资源整合与协调: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合力。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涉外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管和指导,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开展业务交流、培训等活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涉外法律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共同推动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提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推动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发展以及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实践路径的实施,逐步提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整体水平,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的国际交往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莉萍. 夯实涉外法治基础提升法律服务效能[N]. 云南法制报,2025- 01-08(008). DOI:10.38254/n.cnki.nynfz.2025.000071.
[2] 黄惠康 , 董华亮 . 一体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J].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4,8(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