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音乐青年教师的“破茧”之路: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智慧生成

作者

陈敏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213000

引言:

2021 年,中国推出“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对教育培训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音乐教育首当其冲。大量校外音乐培训机构被迫关停,线下培训需求急剧萎缩。在此背景下,音乐青年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专业发展困境。如何帮助音乐青年教师突破困境,实现专业突破和教学智慧生成 ? 本文认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可行路径。

一、共建学习交流平台,激发教学创新活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音乐青年教师在“双减”背景下突破专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双减”政策导致校外音乐培训需求骤减,许多青年教师面临教学对象和内容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跳出原有的教学思维定式,开拓创新教学方法。而学习共同体恰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困惑,学习前沿理念,从而激发教学创新的灵感和动力 [1]。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打破学校和学段的界限,实现跨校、跨区的交流合作,拓宽教学视野,这种持续、动态的学习机制,将助力音乐青年教师在“双减”新常态下实现专业突破和能力再造。以“竖笛练习”为例,青年教师可以在学习共同体平台上分享该课的教学心得,一位教师可能会分享她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度 ; 另一位教师则可能分享他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录制竖笛演奏视频,供学生课后练习。教师们还可以讨论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将竖笛练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活动,既巩固学生演奏技能,又拓展教学渠道。大家集思广益,在交流碰撞中捕捉创新的火花。

二、因需优化教学模式,提升音乐课堂魅力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减少的课时和日益多元的学生需求,音乐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吸引力[2]。一方面,教师可以探索音乐教学与德育、美育的融合,设计综合性音乐课程。将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知识,课上则通过合唱、器乐演奏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才华。在学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时,教师可以采用" 翻转课堂" 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歌曲音频、歌词、曲谱等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熟悉歌曲。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合唱,分角色演唱,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在合作演唱中加深对歌曲主题的理解,提高音乐表现力。教师还可以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歌曲所倡导的手拉手、心连心的世界观,加强品德教育。此外,教师可因地制宜地组织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自编舞蹈,设计服装,用艺术表达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发挥学生音乐特长,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操。

三、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拓宽教师发展渠道

在“双减”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是音乐青年教师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企业平台资源,了解音乐行业前沿动态,汲取创作灵感,更新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实习人才,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磨炼技能,积累经验。教师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锻炼自身的音乐编创、活动策划等实践能力,开拓教学以外的发展空间,为未来就业转型奠定基础。例如在教授情景表演《“小鬼”当家》时,教师可以与儿童剧团开展校企合作。教师一方面将所学的音乐编创技能运用到儿童剧创作中,为剧团编写音乐,设计表演,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 另一方面邀请剧团来校演出,让学生现场观摩,学习表演技巧。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剧目排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音乐的情感表现力。通过校企合作,情景表演(“小鬼”当家)的教学与儿童剧表演实现了深度融合,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艺术实践中获得了成长。

四、顺应信息化教学潮流,打造智慧音乐课堂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音乐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线上教学已成为常态,音乐青年教师必须顺应信息化教学潮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慕课、直播等在线教育平台,创新音乐教学模式。通过网络传播,优质音乐教学资源可以惠及更多学生,突破地域限制。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录制微课,制作音乐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五指山歌》为例,教师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首富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民歌改编成生动活泼的微课。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讲解歌曲的文化背景,介绍五指山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其次,教师可录制歌曲示范音频,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反复聆听、跟唱。再者,教师可利用音乐编辑软件,将歌曲编配成更适合学生演唱的版本,并制作伴奏音频,供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在家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同学分享。最后,教师还可以就歌曲内容设计一些互动问答游戏,上传到在线学习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总之,“双减”给音乐教育行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倒逼青年教师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构建学习共同体,优化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音乐青年教师突破困境、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教师要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教学智慧。惟有如此,才能在变革的时代洪流中,突破“茧”,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 田云兰 . 谈“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社团建设的有效策略 [J].天津教育,2025,(19):30-32.

[2] 许婷兰 .“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灵动课堂的教学策略 [J]. 新教师,2025,(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