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学困生教育矫正的途径

作者

景龙

安定区凤翔学区 甘肃定西 743000

引言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是学生汲取知识、感受生活、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受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家庭原因、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仍普遍存在,影响着部分初中生的未来发展。鉴于此,教师需积极调整教育观念,加大对学困生的重视力度,深入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探索教育矫正的对策和路径,以此开发学困生的内在潜能,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促进学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若想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矫正,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首先需要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相关调查与研究,笔者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归纳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教学因素三个方面,其中,个体因素的影响占比较大。具体来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做到注意力集中,常常出现精神溜号的状况;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学习只是完成教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一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够清晰,无法找到与自身相契合的学习方法,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生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部分家长并未意识到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认为教学方面需由教师全权负责,自己只需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便可,导致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常常出现“两副面孔”。另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内在较为脆弱和敏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而部分家长无法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教师教学问题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其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中之所以有学困生的存在,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深入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过于保守,面对教育改革时仍以教授式、填鸭式教学为主,未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限制着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另外,教师常常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且时常批评教育学生,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二、语文学困生的矫正途径

(一)积极调整教育观念

若想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矫正,首先需要调整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教师应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学习,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因材施教”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原则,并将“教育公平”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专属的教育方案 [1]。同时,教师需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线上、线上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给予学困生全方位的教育,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质量的同时,促进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采取激励教育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内在较为脆弱和敏感,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而言,批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甚至加重学生的逆反情绪,最终引发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在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矫正时,教师应采取激励式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具体来说,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给予学生肯定和认可,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鼓励,并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当中。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对于学困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规律,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的目光,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热情。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组织开展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初中生对集体活动往往有着较强的兴趣,且在“小集体”中常常有着优异的表现。在对学困生开展矫正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帮扶”活动 [4]。具体来说,每小组由两名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两名语文学困生组成,并在半学期内进行合作学习,当半学期结束时,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考核,评选出最佳帮扶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的学习模式将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矫正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背景下,学困生教育矫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是体现“因材施教”“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教师应深入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工作做出调整和优化,给予学困生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提高其语文学习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佑云 . 试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 [J]. 湖南师范大学 00015-00015.[2025-05-12].

[2] 王欣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 2021(30):138-139.

[3] 张金菊 .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之我见 [J]. 课外语文 , 2021(29):0046-0047.

[4] 仲婧. 浅谈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的途径[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22(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