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络背景下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

韩金秀

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药学系 海南海口 570100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网络教学模式可以使中药药理学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这些资源与工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复杂的药理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网络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技术融合不足、教学评价体系滞后等。因此,对网络背景下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药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网络背景下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Πc 《中草药》杂志 2023 年度有关研究指出,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可将复杂的分子结构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分的性质,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如人参皂素三维展示,其独特的结构一目了然。同时,不断完善药理作用动态演示系统,模拟药物作用过程,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药物作用机理。而且由教育部牵头的中药学虚拟仿真项目,进一步完善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复杂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线上教学平台方兴未艾,各种平台各有特色。以“中国大学 MOOC”为代表的 MOOC 平台聚集了海量的课程资源,课程完成率相当可观;SPOC平台目标明确,线上学堂使得互动率大大提高;“智慧树”等微课平台,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各大平台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此外,人工智能辅助课程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知识地图的构建、智能问答系统的答疑、个性化的学习推荐算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向智能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融合不足

网络背景下的中药药理学教学虽然引入了数字技术,但是技术整合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2]。目前,大部分教学还停留在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转换的层次,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优势。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其药理作用,但这种沉浸式的教学场景十分匮乏。同时,缺乏对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也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施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另外,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还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科技赋能”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评价体系滞后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网络背景中中药药理学的需要,现行的评估方法主要是以期末考试和课堂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强调了对知识记忆水平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在线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在线学习时间、交互参与程度、作业质量等数据,这些有价值的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无法实现动态、全面的评估。另外,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导,缺少学生自我评估、互评及企业、行业专家等多方面的参与,造成评估结果不客观。这一滞后的评价机制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反馈教学改革 [3]。

(三)思政元素融入不足

目前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着将思政学化与碎片化相结合的现象。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够,没有充分挖掘中药药理学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中医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历代中医家的无私奉献、中药研发过程的伦理规范等。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存在着“生硬”、“牵强”的现象,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外,高校思政教学缺乏系统的设计,没有把德育目标融入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造成了思政教育的连贯性、持续性。这对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职业操守、文化自信的中医人才是十分不利的,也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创设智慧教学模式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可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智能监控,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与知识构建,在人机协作与数据驱动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先构建综合智能教学平台;将网络课程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智能答疑平台等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教学 - 学习 - 管理 - 评估 - 测试”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例如,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中药成分的提取与分离、药理活性筛选等虚拟实验中,使学员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到中药体内的代谢通路与作用机理。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教学的精确化,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学生的知识地图,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例如,当系统发现学生对中药抗肿瘤作用机理有一定的理解时,系统会自动向学生推送相关的微课视频、拓展文献以及有针对性的习题。最后,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研制智能助教系统,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自动解答,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5]。

(二)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维度,从语言、数学、空间、肢体运动、人际、内省、自然观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在中药药理学中的能力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模式强调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同时,还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为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建立“三维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主体方面,引入了多个主体,如教师、学生、企业、行业从业人员等。如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项目的评估中,从市场应用的角度进行反馈;评价的内容维度包括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并设置中药药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报告等评价指标 [6]。评价风格维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线使用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记录,并自动产生学习行为分析报告,线下考核采用实际测试和分组答辩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评估机制,对评价指标及权重进行定期更新,并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增加中药现代化技术应用、国际标准等评估内容,保证评价体系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

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对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挖掘,从而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相结合的目的。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药药理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文化自信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使

命感的中医药人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先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对中药药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其思政内涵,例如,挖掘古代中医药经典中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元素,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中提取科学创新和奉献精神等。同时,要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介绍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道德争议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科学精神;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模拟中医国际交流的情景,加强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如在中药安全评价教学中,可通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药品研发过程中的伦理责任问题。此外,还应健全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把思政教育的目标融入到教学评估体系中,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行为表现等角度设计评价指标,并结合课堂讨论发言、学习心得撰写、实践活动成绩等多种手段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保证课程思政工作的效果可以测量和反馈。

(四)加强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的目的在于打破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界限,将企业需要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到中药药理教学中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培训基地和科研项目,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教材的编写和案例库的设计,并在教学中融入行业前沿的内容,如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比如,企业可以提供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真实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共建实习基地,建立中药生产车间、药理实验等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由企业提出中药品质提升、药理作用机制等实际问题,由师生共同参与,如校企合作研究某中药复方抗肝损伤分子机理,促进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企业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举办讲座和指导实习,帮助学员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四、网络背景下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个性化教学的升级

未来,将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应用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确识别学生的知识短板和认知风格,构建动态自适应的学习路径,实现对学生的“一人一策”精准教学。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教学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建立可信的学习评估体系。通过元宇宙技术,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以虚拟的方式参与到中药炮制和药理实验中。例如,利用元宇宙技术再现经典方剂配伍情景,直观展示君臣佐使协同作用机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沉浸感和知识内化效率。

(二)学科间的协作与全球化教学生态的建构

中药药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将促进交叉学科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化,依托网络平台“无边界”的特点,逐渐形成全球化的教学生态。国际知名学者将以线上讲座、联合授课等形式参与授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同行一起探讨中医药现代化的国际标准、中药复方在国际上的应用等前沿问题。同时,通过国际虚拟实验室、国际合作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中医药知识的国际交流和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医人才。

(三)动态的、多元的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学评价体系应朝着动态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评级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知识测试,还应包括思维发展、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过程性评估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时记录,并利用情感计算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投入进行分析,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背景下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是推进药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与工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模式应该进一步深化,探索“线上 -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加强虚拟实验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为中药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 , 徐志立 , 陶小军 , 等 .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 2024, 32(5):19-21.

[2] 李梢 , 肖伟 .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新药研发专家共识总论 [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18):5055-5068.

[3] 王晓钰 , 郑冰清 , 王静 , 等 .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中药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23, 21(5):20-22.

[4] 田静 , 胡彦武 , 武子敬 , 等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44(2):123-127.

[5] 张文涛 , 覃琴 , 梁爽 .BOPPPS 教学模式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4, 7(14):131-134.

[6]陈思祎, 生立嵩, 孙蓉. 靶点钩钓技术在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药物警戒 , 2024, 21 (12): 132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