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的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
吴文高
云南紫博园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云南省建水县晚窑村 654300
引言:
建水紫陶诞生于清朝,历经几百年的成长,它凭借独有的制作工艺和高雅的艺术风格闻名。“阴刻阳填”是建水紫陶不同于其他陶瓷的独特工艺,这种工艺给紫陶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如今文化多元,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如何传承并改良“阴刻阳填”工艺,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是建水紫陶产业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概述
(一)工艺定义与流程
“阴刻阳填”是陶坯装饰的一种特殊工艺,先由画师用毛笔在湿润的陶坯上绘画或书写,对画师的书画水平要求较高,要准确地表达艺术构思,再由刻工用特制的刻刀(如足刀)沿着图案线条镂刻,挖去图案部分的坯体,形成凹槽,称为阴刻。阴刻要求刀法准确,线条流畅,刻痕的深度应在2-3 毫米之间,不能太深,否则会损坏坯体,也不能太浅,否则会影响填泥效果,阴刻完成后进入阳填阶段,工匠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天然彩泥,配以不同颜色的泥料,填入刻好的凹槽内。由于填泥与坯体的湿度不同,干燥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填压二至三次,填泥与刻模粘合后才能与器表成为同一平面。
(二)工艺特色与艺术价值
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特色鲜明,一是泥料特殊,建水紫陶所用的是当地五彩山的红、黄、青、紫、白五色陶土,经特殊镇浆制泥工艺处理后,泥料转变为膏脂状,给“阴刻阳填”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这样刻填出来的图案线条清晰,质感温润;二是手工性高,从书画到刻填都是手工操作,每件作品都包含着工匠的心血和创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个人气息;三是装饰效果丰富,用不同颜色的彩泥填敷,会产生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装饰效果,在打磨时,线条边沿会因磕碰而产生自然的斑驳肌理,增添了一种古朴沧桑的金石之气。
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上,“阴刻阳填”工艺让紫陶把书画艺术和陶瓷工艺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传统书画的笔墨韵味,又有陶瓷的质朴厚重。在文化上,它承载着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建水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代工匠智慧和审美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技艺传承现状与挑战
(一)传承模式与代表性传承人
当下,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主要靠家族、师徒两种途径传承,家族传承依靠血缘关系,技艺在家族内部流传,造就了独特的风格,有些紫陶世家几代人都在坚守,师徒传承覆盖面更广,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赵航采取“一对一”示范加上实操,从调配泥料基本环节开始,教刻填力度等关键技艺,带出了不少新的匠人。
如谭知凡是建水紫陶“四老”之一,50 年磨一剑,自己书画、制陶基本功扎实,带了11 个徒弟,很多徒弟自己办了紫陶作坊、工作室,成了行业的骨干,发明了紫陶雕刻空心刀,泥坯一次能阴刻阳刻,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传承面临的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的传承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方面,学习周期长、难度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学习“阴刻阳填”工艺,从最初的基础技能学习到能够熟练掌握,需要很长的时间,其间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过程,在刻填过程中对工匠的耐心、细心和技艺的精确度要求很高,这就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人追求快速回报的心态相矛盾。另一方面就是市场冲击,传统技艺生存空间被挤压,现代工业化陶瓷生产以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占据着大量市场份额,建水紫陶是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且有些紫陶从业者只图眼前利益,不重视对传统技艺的挖掘与传承,一些精妙技艺慢慢失传。
三、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材料与工具创新
在材料方面,一些紫陶艺人尝试对传统的泥料进行改良与创新,通过研究不同的陶土调配比例,研发出具有新特点的泥料,使泥料更具可塑性或提高坯体的强度等,使其更适应“阴刻阳填”这种比较繁琐的操作方式,同时也给作品带来新的触感和色泽的变化,有些艺人会在传统的五色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特殊矿物质,烧制出来的紫陶颜色就会更加鲜亮,更加丰富,稳定性也会更好。
工具的创新也给工艺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的刻刀材质和形状也在不断的进步,用更好的钢,让刻刀更锋利,更耐久,刻出来的线条更流畅、准确。出现新的工具如电动辅助雕刻工具,在保持手工雕刻韵味的同时提高效率,减少工匠的劳动强度。谭知凡发明的空心刀也是创新工具的典型案例,既更新了雕花的刀法,又提高了工效,对“阴刻阳填”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与表现形式创新
设计理念上,紫陶艺人打破传统题材的限制,把现代设计元素融入建水紫陶装饰中,把现在流行的简约风格、抽象艺术等元素运用到紫陶装饰中,做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有些作品以现代都市景观为题材,采用“阴刻阳填”的方式,把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元素在紫陶表面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在表现形式上,除了传统的书画装饰,还有立体装饰、镶嵌装饰等新形式,朱士灿发明的油画紫陶、撒金紫陶、金银撮紫陶等,丰富了建水紫陶的装饰形式和风格,撒金工艺在陶坯表面点上一些金色颗粒,烧制后就会呈现出特别闪耀的效果,非常受消费者喜爱,开拓了建水紫陶的新市场。
(三)产业融合创新
建水紫陶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给“阴刻阳填”工艺的更新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建水县创建了很多紫陶文化旅游景点,紫陶街,陶源谷等,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紫陶制作,包含“阴刻阳填”工艺,改善了游客的旅游感受。而且流传了紫陶文化,改良紫陶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和教育产业融合,许多学校设置紫陶制作课程,邀请紫陶艺人上课,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紫陶,培育紫陶的传承人和消费者。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途径,建水紫陶冲破了地域限制,把商品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而且通过网络平台表现工艺,宣传紫陶,吸引更多的游客注意到“阴刻阳填”工艺。
四、结论
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是珍贵的非遗,有着历史和艺术价值。传承上,存在困难,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依旧稳定,传承人坚守传统,尝试创新;创新上,材料工具,设计形式,产业融合成果显著,为工艺发展助力。将来,加大传承人保护培养力度,提升传承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吸引更多青年加入,支持各种创新,保留工艺特色,符合市场和审美,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开拓国内外市场,使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可持续发展,散发时代光芒。
参考文献:
[1] 陈 燕 飞 . 建 水 紫 陶 雕 刻 工 艺 研 究 与 探 索 [J]. 陶 瓷 科 学 与 艺术 ,2023,57(05):32-34.
[2] 赵进钊 . 浅谈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 [J]. 收藏与投资 ,2023,14(03):45-47.
[3] 危张建. 建水紫陶工艺在产业发展中的变迁研究[D]. 云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