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镇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实施与效果追踪

作者

刘森林

绵竹市孝德学校 618200

引言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乡镇小学体育教育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相比较于城市学校而言,乡镇小学则面临着师资紧张,场地局限及家庭支持乏力等诸多现实困境。如何把体育活动扩展到家庭环境中去,让学生课后还能不断地锻炼身体,这就成了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体育家庭作业进行系统设计和科学实施既对校内体育课时空限制进行补充,又对家校协同和学生运动习惯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一、乡镇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原则

在四川乡镇小学体育教育现实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应立足于“生活化、普及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强”四项原则。生活化需要作业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接近,比如利用田间空地和村落道路等设计活动,提升作业的融入感;普及性重在面对所有的学生,兼顾不同的家庭教育资源,使命要简单而不需倚重设备;持续性强调作业阶段化布置和日常化驱动,规避临时性和碎片化趋势;可操作性则需要简单的动作和明确的目标,同时辅以图文指导或者短视频的演示,以确保学生的自主完成和家长的适度帮助。设计原则体现“学生是基础,家庭是支点”, 契合乡镇小学体育教育补位需求。

二、乡镇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路径

(一)编制分龄分段任务单引导作业层级化完成

四川乡镇小学班级年龄跨度较大,学生体能发展水平不均衡,教师编制体育家庭作业时,要分龄分段建构差异化的任务单,促进作业内容的科学递进。针对一至三年级学生,任务单可设置以趣味性和模仿性为主的动作,如“仿照5 种动物的走法各走 30 秒钟”, 强调动作的趣味体验和基础协调;四至六年级则引入计时类、耐力类和组合型动作训练,如“每天跳绳 200 下”“原地高抬腿 1 分钟”, 逐步增强体能承受能力。任务单的设置需要注意分阶段的展现,确定一周的目标和完成的标准,老师可以结合校内作业单的下发方式,在一周一次的安排,周五的收回检查。为了方便家长辅助与学生了解,任务单中辅以图示与语言简洁的要点提示以保证学生家庭条件受限时也可以自主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任务内容进行月月滚动更新,顺应学生成长节奏,引导养成自主运动良好行为方式,从而有效打破了“运动引导断层”现象。

(二)建立亲子互动机制提升家庭参与协同成效

在大多数四川乡镇家庭,家长普遍务工外出,陪护时间受限等现象,家庭体育教育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够。为此,教师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时,应积极引导亲子互动机制的建立,并以作业为辅助搭建亲子共同参与的现实平台。具体做法上,教师每月可设计一至两个“亲子共动的任务”, 如“父母带着孩子做了 3 组亲子瑜伽”“家长和孩子们轮流进行计数跳绳竞赛,每次 3 轮”,内容简单,趣味性强,不需要特别的设备,适宜于农家庭院和屋前空地上进行。在作业的反馈部分,我们加入了“父母签字加亲子交流的句子”的功能,这不仅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还鼓励他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正面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选择在周五或节假日之前,通过微信群或纸质版的通知来发布“家庭运动的挑战打卡”的活动,鼓励家长在周末抽出时间,陪同孩子参与不超过 15 分钟的轻度运动活动。一些老师结合“家长自愿上课”实验,在校内体育课或者运动展示日等活动中约请有空的家长,以提高家庭对于体育作业价值认同。这种亲子互动机制在提高作业完成质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亲子情感和家庭支持度的提高。

(三)搭建成果反馈平台推动作业持续改进机制

乡镇小学的体育家庭作业效果不应仅仅局限于完成率,而应该建立一个动态的反馈机制,以促进作业内容的持续优化和学生运动行为的内化。教师在作业实施过程中可构建“纸质打卡加周评展示,每月反馈一次”三位一体的成果反馈平台。学生每天都需要在任务单上完成纸质打卡,并由家长进行签名确认。教师每周都会进行检查,并在班级中发布如“坚持之星”和“成绩优异星”等荣誉,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考虑到当地小学条件受限的实际情况,老师们并没有强行拍照上传到打卡处,而是通过手绘“运动日记”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画出运动动作或者感受文字来加强体育认知和表达。每个月结束后,老师们都会举办短暂的“在运动评比日”或者晨会分享活动,由同学们展示结果、相互点评,以提高持续参与的动力。教师根据反馈的结果动态调整任务的难度和类型,以免作业内容死板或者重复。针对体能较弱或未能坚持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化鼓励与调整,如“减量分段结束”“激励进步曲线”等,构建包容性的改进通道。

三、乡镇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效果

在乡镇小学里通过分步骤地执行“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创新路径,我们逐渐看到了作业教育的积极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他们的日常锻炼频率有了显著的增长,超过 80% 的学生能够在每周五天或更长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并普遍养成了持续的课外锻炼模式,与学期初相比,部分学生在体能指标如 50米跑和仰卧起坐等方面的成绩有大约 10% 的提升。家庭方面,亲子共同参与率显著上升,父母对体育教育支持程度从前期不了解到积极主动合作,运动元素在家庭氛围下逐步增加。在教学层面上,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们课堂精力更加集中,身体协调性和运动兴趣得到了显着提高,个别本来就体弱多病、性格内向的同学也逐渐树立起信心。通过打卡、展示、个别反馈等持续机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巩固,实现了“作业带动锻炼,锻炼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总体促进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由校内向家庭,由形式向实效的拓展。

结束语

体育家庭作业是乡镇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一种延展形式,系统化设计并因地制宜地开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增强家庭体育教育作用。通过建构多元作业层级,增进亲子互动和持续性反馈机制等方式,既增强学生体质和综合素养,又为乡村教育的平衡提供可行途径。后续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促使它能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林旺伟.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置研究[J]. 内江科技, 2025, 46 (06):143-145.

[2] 赵科伟 . 新时代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价值及实施策略 [J]. 田径 ,2023, (12):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