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自我理解到高阶认知的过渡策略研究
钟小燕
惠州市博罗县湖镇中心小学
一、引言
单元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课前自主整理形成的自我理解多停留在知识表层。课堂补充环节作为连接自我理解与高阶认知的关键,其互动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发展。但当前复习课存在互动形式单一、未对接学生需求等问题,制约学生认知进阶,因此研究过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自我理解与高阶认知的内涵及关系
(一)自我理解的内涵
自我理解是学生在课前整理过程中,基于自身认知水平,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初步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整理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完成基础练习题等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知框架。
(二)高阶认知的内涵
高阶认知是指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够突破知识的表面,实现知识的迁移、整合与创新应用,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等高层次能力。在复习中,学生不仅能准确掌握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理解,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两者的关系
自我理解是高阶认知的基础,为高阶认知提供知识储备和思维起点;高阶认知是自我理解的深化与升华,是对自我理解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课堂补充环节则是连接二者的桥梁,通过有效的互动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知识本质,实现认知层次的跨越。
三、当前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课堂补充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在课堂补充环节仍以讲授为主,互动形式多为简单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低阶问题,未能根据学生课前自我理解的差异设计分层互动问题,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节奏,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从自我理解向高阶认知过渡的需求。
(二)未能精准对接学生的认知需求
教师对学生课前自我理解的掌握不够深入,在课堂补充环节中,无法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和思维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这使得学生难以将自我理解充分展现出来,教师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而影响从自我理解到高阶认知过渡策略的有效实施。
四、基于课堂补充环节互动设计的过渡策略
(一)问题驱动,引发深度思考
1.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
教师根据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单元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再提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质;最后提出“如何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购物找零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这样的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从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向深度思考过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设置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位置与方向”单元复习中,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要设计一个校园平面图,如何确定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需要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设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自我理解到高阶认知的跨越。
(二)分层任务,满足不同需求
1. 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任务
教师在课前通过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在课堂补充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难度的任务。例如,在“因数与倍数”单元复习中,基础层学生完成基础的因数和倍数的计算与判断任务;提高层学生进行稍复杂的问题解决,如“已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求这两个数”;拓展层学生则参与探究性任务,如“寻找因数与倍数在生活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分层任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从自我理解向高阶认知的过渡。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挑战
在分层任务设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任务,同时鼓励基础层和提高层的学生挑战更高层次的任务。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认知的进阶。
(三)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
1.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组学生的能力均衡。在小组中明确成员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等。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复习课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班级同学兴趣爱好的统计报告,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任务。
2. 设计合作探究任务
教师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任务,引导小组合作完成。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复习中,提出“如何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小组内成员通过讨论、操作学具等方式进行探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见解,相互启发,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高阶认知能力。
五、结论
通过问题驱动、分层任务和小组合作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设计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不断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永红 .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J]. 考试与评价 ,2020,(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