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体能训练提升福新小学学生速度素质的实验研究

作者

曹衡

烟台市福山区福新小学 265500

引言

速度素质作为人体基本运动能力之一,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及体育技能学习至关重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将 50 米跑等反映速度素质的项目作为必测内容,凸显其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中的关键地位。福新小学一直秉持“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但从过往学校体育工作自查报告来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未达预期,速度素质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如何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提升学生速度素质,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福新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三年级两个班分为实验组 1 和对照组 1,四年级两个班分为实验组 2 和对照组 2。实验组 1 有学生 40 名,实验组 2 有学生 42 名;对照组 1 有学生 38 名,对照组 2 有学生 40 名。各班级学生在年龄、性别比例及初始身体素质等方面经检验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体能训练、小学生速度素质发展等方面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与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借鉴。如参考《体能训练发展小学生速度素质的实验研究》等文献,了解体能训练对小学生速度素质影响的已有研究路径与结论。

实验法:实验组实施为期 12 周的体能训练方案,每周训练 3 次,每次35-40 分钟。训练内容涵盖短跑专项练习(如 30 米、60 米全速跑,10 米加速跑等)、下肢力量训练(深蹲跳、蛙跳等)、协调性训练(跳绳、绳梯练习等)以及反应速度训练(听信号起跑、视觉反应游戏等)。

数理统计法:实验前后分别对所有学生进行 50 米跑测试,记录成绩。运用 SPSS22.0 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成绩差异的显著性,以判断体能训练对学生速度素质提升的效果。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体能训练方案设计原则

针对性原则:根据小学生身体发育特点与速度素质构成要素,设计针对性训练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神经灵活性高,但肌肉力量相对薄弱,因此着重通过短跑练习提升移动速度,借助下肢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动力,利用协调性与反应速度训练改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

渐进性原则:训练强度与难度逐步递增。初期以基础的短跑技术动作规范和低强度力量练习为主,随着学生适应能力增强,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如提高全速跑距离、增加力量训练负荷等。

(二)具体训练内容安排

准备部分(5-10 分钟):通过慢跑、关节活动操等进行热身,随后开展简单的反应速度游戏,如“听口令做动作”,教师发出不同动作指令(如举手、下蹲等),学生迅速做出反应,提升神经兴奋性与反应速度。

基本部分(25-30 分钟):短跑专项练习,安排 3-4 组 30 米全速跑,每组间休息1-2 分钟,旨在提升学生起跑加速能力与短距离冲刺速度;下肢力量训练进行 3-4 组深蹲跳,每组 12-15 次,组间休息 1-2 分钟,以及 2-3 组蛙跳,每组8-10 米,增强下肢肌肉爆发力;协调性训练开展3-4 组跳绳练习,以及3-4组绳梯练习(如双脚开合跳、单脚跳等),每组持续 2-3 分钟,提升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

结束部分(5 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全身拉伸放松,如腿部、腰部、肩部等部位的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15-30 秒,缓解肌肉疲劳,减少运动损伤风险。

(三)教学组织与指导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动作规范与训练状态,及时给予指导与纠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

责监督小组成员训练情况与安全保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测试成绩对比

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 50 米跑测试,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1 平均成绩为 (9.87±0.65) )秒,实验组 2 平均成绩为 (9.75±0.72) )秒,对照组1 平均成绩为( (9.92±0.68 )秒,对照组2 平均成绩为( 9.81±0.70 )秒。经独立样本 t 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成绩无显著差异 (Pgtrsim0.05) ),表明实验分组具有合理性,初始条件均衡。

(二)实验后测试成绩对比

实 验 结 束 后 再 次 进 行 50 米 跑 测 试, 实 验 组 1 平 均 成 绩 提 升 至(8.95±0.52) )秒,实验组 2 平均成绩提升至( (8.83±0.58) )秒;对照组 1 平均成绩为 (9.65±0.63) )秒,对照组 2 平均成绩为( (9.58±0.66 )秒。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成绩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 1 与对照组 1成绩差异显著 (P/0.05) ),实验组 2 与对照组 2 成绩差异显著( (P⟨0.05) )。这充分表明,经过 12 周的体能训练,实验组学生速度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未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的对照组形成鲜明对比。

(三)成绩提升幅度分析

进一步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成绩提升幅度,实验组 1 成绩提升幅度为 (0.92±0.23) )秒,实验组2 成绩提升幅度为 (0.92±0.20) )秒;对照组1 成绩提升幅度为( (0.27±0.15) )秒,对照组2 成绩提升幅度为 (0.23±0.18) 秒。实验组成绩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经检验差异显著 (P⟨0.05) )。这说明本研究设计的体能训练方案对提升福新小学学生速度素质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学生50 米跑用时,提高移动速度。

结语

本研究设计的体能训练方案对提升福新小学学生速度素质效果显著。通过12 周的专项体能训练,实验组学生 50 米跑成绩较实验前有大幅提升,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速度素质发展。

体能训练在提升学生速度素质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下肢力量、协调性与反应速度等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为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与身体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花样跳绳促进小学生体能锻炼的思路与方法 [J]. 王倩美 . 田径 ,2021(10)

[2] 超等长阻力训练对跳绳运动员下肢动力学及肌肉贡献度影响的研究 [J]. 宗学凯 ; 井兰香 . 医用生物力学 ,2021(S1)

[3] 花样跳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J]. 胡延艳 . 田径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