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王正琴
攀枝花市大河中学 四川攀枝花 617061
引 言:
随着教学的深化,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已逐渐成为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然而,传统教学评价往往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核心能力的改善情况。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品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探索高中化学课堂及作业评价是必要的。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概述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化学课程育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化学课程育人的深度价值。
其一,在对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认识上,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认识物体属性、分类,研究物质组成、结构等,形成“结构决定性质”观念,利于理解化学本质,如通过表象或内部结构认识物质。
其二,对于变化和平衡观,学生明白物质变化需条件,化学反应有新产物和能量变化且可控有界限,能从动态、平衡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化工生产中根据条件改变提高产量或选择率。
其三,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方面,学生有证据观念,依据证据推测物质情况,用推理分析判断或排除猜测,建立逻辑关联形成模型,能用模型表述化学事件,如建立化学平衡模型理解原理。
其四,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上,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能识别有价值问题、制定计划并开展研究,通过探究学会协作、表达观点,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为科研和创新奠基,如开展实验探究新反应和化合物。
其五,科学态度和精神上,学生需有严肃真实态度、探索追求精神,认识化学促进社会进步意义,具备可持续和绿色思维,能评价化学社会问题并参与实践,有助于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格品质,如思考化学污染问题并提出环保方法。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途径
(一)围绕核心素养,重新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化学课程内容过于枯燥、学科教学内容割裂,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起完整的化学概念体系,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严重影响 [2]。对此,我们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来调整、整合化学课程内容,比如可以将《分子结构与性质》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与之相关的主题,如将教学内容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
以“共价键”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回顾有关原子中价电子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或者同一周期的元素性质的变化等相关知识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一些不同分子(如 H2、 Cl2 、HCl、 CO2 、H20 等)的结构模型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三维形态以及分子中原子结合所形成的键。在谈到共价键类型时,教师通过原子轨道的重叠过程说明 σ 键和π 键形成的原因和性质特点,再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子云重叠的过程。在鉴定分子极性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分子的三维形态以及化学键的极性程度判定分子的极性。比如, C02 分子虽然含有极性键C=O,但由于 CO2 是直线型,因此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使其成为一个非极性分子;而H O分子含有极性键O-H,其分子呈V 型排列,从而使正、负电荷中心不能完全重合,因此 H20 为极性分子。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共价键类型、分子极性判断方法,更是让学生学到了原子结构、化学键类型与分子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整个化学知识体系。
(二)提高化学素养,夯实化学学科知识基础
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依赖于其过硬的化学基础知识,因此高中化学课程本身包含较多的化学专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打牢基础知识,就难以实现化学高级水平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更难以谈培养学生和提升其核心素养 [3]。为此,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为学生增强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帮助其梳理和明晰概念。简而言之,教师要在理解教材关键重点内容基础上将其概括整理,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脉络。
在复习“分子的空间结构”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如使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共价键(σ 键、π 键)、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等)及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等进行全面总结。将一个模块中的化学知识网络化,让学生直观地掌握这一章的内容结构。然后将课后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地剖析和强化训练。待学生做完课后习题后,教师及时给其指明需要进一步注意的地方、解决所存在的错误和加深记忆。通过这样一个有实效的复习课,不但巩固了学生的化学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大大提高。
(三)带入教学情境,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因为高中化学科目知识思辨性强,所以众多学生很难对化学知识获得整体和深入地理解。因此,教师要将各种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融入课堂情境和主题之中,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获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以及知识的传授,使用这些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现实生活存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学习时产生积极性和热情。
在讲解“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日常生活的一些案例,比如水都是以液体形式存在的,可是硫化氢却是以气体形式存在的,再如碘单质很容易升华等,而后询问学生“水为什么会和硫化氢性质不一样?为什么碘单质这么容易就升华了呢?”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复习分子间作用力这一知识内容,讲述范德华力和氢键的特点以及决定因素,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剖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影响物质的性质,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何影响物质性质,还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的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分子结构与性质》这一部分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教学评价的优化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依据该研究提出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化学的教学综合评价方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成长,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今后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并不断完善教学的评价方法,更好地应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国焠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J]. 家长 ,2023, (34): 119-121.
[2] 衡科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J]. 天津教育 , 2023, (32): 83-85.
[3] 艾丹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3, (24):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