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与控制策略
扣永江 宋超
1.410728198603025555 2.370303198707213516
引言
智能配电网作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实现电力的高效传输、灵活分配和可靠供应。分布式储能系统作为智能配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在电力供需不平衡时进行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对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储能系统的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控制策略不完善难以实现对储能系统的精准调控等。因此,深入研究智能配电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与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智能配电网中的作用与现状
1.1 分布式储能系统对智能配电网的重要性
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智能配电网中具备动态调节能力,可在负荷低谷时段吸收冗余电能,在用电高峰期释放存储能量,有效平抑负荷波动,优化负荷曲线分布,从而缓解电网峰谷差带来的运行压力。这种调节机制不仅提升电网设备的利用效率,还延缓了电网基础设施的扩容需求,降低整体建设与运维成本。在系统故障或突发扰动情况下,分布式储能可作为快速响应的备用电源,实现毫秒级切换,支撑关键负荷持续运行,增强供电可靠性。同时其具备的有功 -无功协同调节能力有助于改善电能质量,抑制电压闪变与频率偏移,提升电力系统的动态稳定性与供电品质。
1.2 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及飞轮储能等多种技术路径相继进入工程示范与商业应用阶段,初步实现了削峰填谷、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及提升电能质量等功能。然而,在实际部署过程中,储能系统的配置仍普遍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缺乏基于负荷特性与电网结构的量化分析,导致容量配置与接入位置难以满足动态运行需求。同时多数控制策略依赖经验性规则设定,未充分考虑系统多时间尺度响应特性与运行约束,致使储能设备在复杂工况下的调节能力受限,难以实现与电网状态的实时协同,影响整体运行效率与经济性。
2 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法
2.1 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建立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模型需综合电网运行特性与储能技术参数,构建多目标优化框架。在电网侧,需深入分析负荷时空分布特征、节点电压水平及网络拓扑结构,识别关键调节区域与潜在接入节点;在设备侧,需量化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及响应速率等性能指标,并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统筹投资、运维及替换费用。优化目标涵盖经济性、可靠性与运行效率,如最小化年综合成本、提升电压稳定性裕度及降低网损。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或启发式智能算法进行求解,实现储能容量、功率等级及接入位置的协同优化,确保配置方案兼具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2.2 影响优化配置的因素分析
影响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的因素涵盖多个维度。电网拓扑结构决定了节点间的电气关联特性,直接影响储能系统的最优接入位置与容量分布;负荷类型则决定了功率需求的时序特征,工业负荷通常呈现连续稳定特性,而居民负荷波动性较强,对储能系统的响应速度与调节能力提出差异化要求;储能技术参数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转换效率等,直接制约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同时政策机制通过经济激励方式影响投资决策,例如补贴政策可降低初始配置成本,分时电价机制则可引导储能参与负荷调节。上述因素相互耦合,共同作用于配置过程,需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技术与经济的协同优化。
3 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3.1 基于多目标协调的控制策略
为实现分布式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需构建基于多目标协调的控制策略。该策略以电网功率平衡、储能系统荷电状态(SOC)管理及电能质量优化为核心目标,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实现动态协同调节。通过引入实时负荷预测与电网状态感知机制,控制系统可根据当前频率偏差、电压水平及负载率等关键参数,动态调整储能装置的充放电功率指令,确保在满足功率需求的同时维持 SOC 在安全区间内波动。在高负荷时段,系统优先释放储能能量以缓解电网压力;在低负荷时段,则利用低价电力进行充电,提升经济性。同时控制算法应具备对谐波抑制、无功补偿等功能的支持,增强配电网的电能质量治理能力。该方法在兼顾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基础上,提升了储能装置的响应精度与适应性,为智能配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支撑。
3.2 控制策略的仿真验证
通过建立包含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智能配电网仿真模型,采用电磁 - 机电混合仿真技术对所提出的多目标协调控制策略进行系统性验证。仿真场景涵盖典型日负荷波动、突增负载、短时故障及电压暂降等工况,重点考察储能系统在动态调节过程中的响应速度、功率分配精度及 SOC 均衡特性。基于 DIgSILENT或 PSCAD 平台构建的仿真环境中,设置不同渗透率下的可再生能源接入条件,模拟储能系统在削峰填谷、频率调节及电能质量改善方面的协同表现。通过对关键指标如频率偏差抑制率、电压稳定裕度及运行经济性成本的量化分析,评估控制策略在复杂运行条件下的适应性与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多时间尺度下的功率动态优化分配,在保障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储能利用率。依据仿真数据反馈,进一步修正控制算法中的权重系数与响应阈值,优化储能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与运行效率,从而增强其在实际智能配电网中的工程适用性。
结论
本研究针对智能配电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与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智能配电网中的作用与现状的分析,明确了其在提高电网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建立了考虑多因素的优化配置模型,分析了影响优化配置的因素,为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科学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协调的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优化配置与控制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智能配电网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电网应对突发故障和负荷波动的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分布式储能系统与其他分布式电源的协同运行,以及在大规模分布式储能系统应用中的优化配置与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婷 . 智能配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的优化配置研究 [J]. 通讯世界 ,2024,31(03):105-107.
[2] 章哲玮 . 智能配电网中分布式储能布局优化配置分析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08):342-344+354.
[3] 杜剑峰 , 朱明嫄 , 庄镇宇 . 智能配电网中分布式储能布局优化配置分析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12(10):268-270.
[4] 袁新宇 . 分布式智能配电网技术研究 [J]. 低碳世界 ,2024,14(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