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大专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丁耀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引言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为基础教育系统输送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有限的学制内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合理、与教学岗位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进入实际教学岗位时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素养,影响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新时代教育质量导向和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系统化、实践导向明确的教学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探讨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对学生教学能力的促进机制,旨在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一、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与目标定位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区别于传统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实践安排,更注重实用性、岗位适应性与能力本位。首先,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理论,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育沟通能力与评价反馈能力。其次,高职层次的课程设置时间紧凑,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操作性要求更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于清晰的实践路径与循序渐进的能力成长体系。高职教育倡导“做中学、学中练”的理念,强调学生在真实或仿真教学环境中完成从观察、模仿、设计、实施到反思的全过程教学能力建构。因此,实践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教育实习,更应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内容,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多维度的一体化整合。

二、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已设立相应的教育实训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影响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与有效性。第一,实践教学内容碎片化,未能与专业理论教学形成有机联系。实践课程多为独立模块,与理论课程之间缺乏结构性衔接,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难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二,教学实践平台匮乏,校内模拟环境建设滞后,校外实习资源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教学情境支持。第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与小学合作流于形式,实习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实习评价标准不明确,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能力提升。第四,指导教师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培训与考核机制,导致教学指导缺乏针对性,实践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体系对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机制

教学能力的生成不是知识积累的简单结果,而是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不断建构与反思的过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使其在面对具体教学任务时能够进行分析、设计与应对,有助于提升课堂组织与教学实施能力。其次,在模拟或真实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演练与角色体验,逐步培养教学表达、课堂互动与学生管理等综合能力。再次,教学实践强调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学生在不断试错与调整中形成教学策略,提升应变与创新能力。此外,在校企合作中,学生接受一线教师的指导与评估,增强对实际教学岗位的适应力和胜任力。通过构建“课程 + 实训 + 实习 + 评价”的一体化实践路径,可以实现教学能力的系统成长,形成从“教学认知”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实施与反馈”的完整能力链条。实践教学体系越系统、实施越深入,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效果越明显,其职业胜任力也越强。

四、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路径

要实现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需从体系构建的多个维度进行设计与优化。第一,确立“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科学划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三个阶段,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方式,构建阶段递进、能力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第二,强化课程与实践的一体化设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教学实践环节,如微格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设计训练等,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学中做、做中悟”的教学目标。第三,完善实训基地与平台建设。结合小学教学现实,建设标准化、情境化的教育实训室,配备信息化教学工具,提升模拟教学的真实感与实效性。同时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保障学生实习的数量与质量。第四,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改变以书面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以教学能力表现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融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与用人单位反馈,实现多维度教学能力评估。

五、推动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配套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制度与资源层面的保障支持。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政策设计,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实践教学在学分结构、教学安排、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其次,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制定实习计划与评价标准,推动教育资源互补、人才共同培养。再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保障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与教师培训的经费需求。第四,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依托数字资源平台、在线教学系统与虚拟仿真实验室,拓展教学实践方式与场景,提升教学效率与覆盖面。第五,建立教学能力发展追踪与激励机制,通过教学竞赛、示范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实践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与创新,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结论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实践教学体系作为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需进行系统性重构与功能性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实践教学对教学能力的关键影响机制,提出了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策略,强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平台、评价体系与教师队伍的协调联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结合区域教育资源、行业岗位需求及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优化与创新升级,为基础教育输送具备实际教学能力与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玲.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2(15): 48-51.

[2] 刘晓红 .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J]. 教育观察 ,2023, 12(03): 72-76.

[3] 周玉梅. 高职教育视域下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3(10): 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