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健康评价中的应用与挑战
魏敏 温秀娟
1.410102197803292550 2.410225198510046684
引言
林草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地评价林草资源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策略。传统的林草资源健康评价方法存在数据获取困难、评价效率低、主观性强等问题。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大数据能够整合多源、海量的数据,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从而实现对林草资源健康状况的精准评估。
1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1.1 数据采集与整合
大数据技术显著提升了林草资源数据采集的广度与深度,借助卫星遥感提供大尺度、周期性的植被覆盖与变化信息,无人机则以高分辨率影像支持局部区域精细化监测,地面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土壤湿度、气温、降水等关键环境参数。多种数据源的融合不仅涵盖了林草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还延伸至其动态生长过程与生态交互关系。依托大数据平台,能够对这些来源广泛、格式各异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高效存储与智能检索,推动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气象、水文、土壤及人类活动等多维数据,可构建全景式分析框架,实现对林草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综合研判,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1.2 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人工智能算法在林草资源健康评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机器学习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能够处理多维、非线性数据,对大量林草资源信息进行高效分类、预测与建模。通过挖掘历史数据中的潜在规律,构建具有动态学习能力的健康评价模型,可实现对林草资源健康等级的量化评估。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和处理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利用该技术对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可有效检测植被覆盖变化、病虫害发生区域及火灾燃烧痕迹等异常信息,为灾害早期识别和快速响应提供技术支持。结合迁移学习与多源数据融合策略,深度学习模型在不同地理环境与植被类型中的适用性得到增强,提升了灾害监测的精度与泛化能力。这些智能算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评价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也为林草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健康评价中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质量问题
在大数据环境下,林草资源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和高维特征,其采集过程受传感器精度、传输稳定性及人为操作等因素影响,易引入噪声、缺失值或异常值,严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不同来源的数据在格式结构、属性定义和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数据整合过程中出现语义冲突和信息冗余问题。部分历史数据因记录方式不规范或更新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数据一致性与时效性的挑战。为保障健康评价模型输入数据的科学性与稳定性,亟需建立覆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到应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元数据管理与数据溯源能力,从而提升林草资源大数据的整体可用性与可信度。
2.2 算法适应性与可解释性
人工智能算法在林草资源健康评价中的适用性面临多维度挑战。由于地域差异导致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及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现有模型在跨区域迁移过程中常出现性能衰减,影响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传统通用型算法难以充分捕捉特定生态系统内部的细粒度特征,亟需结合区域生态学规律,构建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自适应学习框架。与此同时,深度学习等复杂模型因其高度非线性结构和参数耦合特性,缺乏透明的决策路径,限制了其在实际业务中的推广应用。模型输出与输入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降低了管理者对智能评价结果的信任度与采纳意愿。在算法设计层面,应融合可解释性模块,如引入注意力机制、可视化分析或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以增强模型决策过程的可追溯性与可理解性。同时,发展兼具泛化能力和解释性的轻量化模型,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林草资源健康评价中深化应用的重要方向。
3 应对策略与展望
3.1 提高数据质量与管理水平
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是保障林草资源健康评价数据科学性与一致性的基础。应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构建涵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及应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自动化校验与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开展数据清洗、预处理与质量评估工作,有效识别并剔除异常值、噪声干扰及逻辑矛盾,提升原始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同时,强化缺失数据的补全机制,采用基于统计模型或机器学习的插值方法,提高数据连续性与可用性。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需加快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元数据规范与语义标准,推动异构数据的融合与互操作,为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奠定技术基础。进一步构建可追溯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依托区块链或日志审计技术,实现数据来源可溯、处理过程透明、责任主体明确,全面提升数据的可信度与业务支撑能力。
3.2 优化算法与加强可解释性研究
针对林草资源监测数据多源异构、时空尺度复杂及生态过程动态演变的特点,需深入开展面向领域特征的算法优化研究。应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植被演替规律,构建具有环境适配能力的智能模型架构。通过引入迁移学习、元学习等技术,使算法能够在不同生态系统间实现参数调优与知识迁移,提升模型泛化性能与适应性。同时强化对模型可解释性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实现,探索基于因果推理与特征归因的解释方法,提升人工智能决策路径的透明度。应用局部可解释模型(LIME)、Shapley 值等工具,量化输入变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权重,增强模型输出的可理解性与可信度。此外,可结合可视化分析手段,构建人机协同的交互式解释系统,为林草资源健康评价提供科学、直观的决策支持依据。
结论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林草资源健康评价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法,在数据采集、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数据质量、算法适应性和可解释性等挑战。通过提高数据质量与管理水平、优化算法和加强可解释性研究等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克服这些挑战,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健康评价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在林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龙 . 基于人工智能的林草行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 [J]. 农业科技创新 ,2025,(09):42-44.
[2] 陈家 . 人工智能助力林草行业高质量发展 [J]. 信息与电脑 ( 理论版 ),2024,36(12):191-193.
[3] 李博 , 马文君 , 王忠明 , 等 . 林草科研大数据平台的研建与应用 [J].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2,4(02):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