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探析

作者

马继强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既依托中国具体国情,又以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为支撑。这一探索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深切期盼,凝结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汗水,已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其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更由此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本文将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历程,探究其在当代中国与世界层面的时代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语境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求索

19 世纪 40 年代,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成为中国认知现代化的开端。此时,封建统治阶层逐渐从“天朝上国”的幻梦中觉醒,才意识到这个古老东方国度与西方国家已形成巨大发展落差。封建体制的桎梏、外来侵略的冲击与社会动荡的交织,使中国错失自主迈入工业化的契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困境由此形成,“现代化”遂成为国人心中的深切期盼。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剧,有识之士纷纷探寻救亡图存之道,各阶级、阶层的救国方案相继涌现。19 世纪60 至90 年代,封建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在维系旧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一方面以“自强”为口号,优先发展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强化国防以应对内忧外患;另一方面倡导“求富”,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企业,为军事工业提供支撑并获取经济收益。该运动虽催生了近代教育、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萌芽,却未触及封建王朝腐朽的根基,犹如扬汤止沸,最终随甲午海战失利而宣告失败,现代化尝试亦付诸东流。洋务运动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效仿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试图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求救国路径,较此前已有进步,但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幻想依托地主阶级推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最终导致百日维新夭折,自身也身陷困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摒弃改良道路,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化。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煤与石油等矿产开发及各类实业兴办是现代化的基础;《建国方略》中指出,需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建设现代国家。尽管他们怀揣理想,却同样因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导致政权旁落,现代化构想未能落地。总体而言,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促进了国人对现代化的认知,却未能扭转当时中国国力衰微的局面。从根本上看,这源于其阶级局限性,由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制约了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其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近代“外部冲击倒逼”到“内生动力驱动”的转型,也是一个从模仿外部到自主创新的曲折探索历程。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带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1921 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征程的正式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处于殖民奴役状态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尽管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现代化进程相对迟缓,但已形成对现代化的初步思考和建设愿景 ——例如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职工代表会议招待会上明确“共产党致力于中国工业化”,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推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指出“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唯有如此才能解放中国社会生产力,这也是中国人民所期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消除了依附性现代化的弊端,清除了主动推进现代化的政治阻碍,使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由模仿追随型转为独立探索型

“落后便要挨打”是近代中国史留下的沉痛教训。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国际上又遭持续遏制,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将落后的农业国改造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紧迫使命。1954 年,毛泽东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工业化与高度现代文化水平兼具的伟大国家”。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已暴露局限,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政权体制加剧了社会矛盾,我党为规避重蹈其覆辙,提出“以苏为鉴”,独立探索契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毛泽东曾这样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我们能造桌椅、茶碗茶壶,能种粮食、磨面粉、造纸,却造不出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辆坦克、一辆拖拉机。”为提升工业化水准,我国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核心是在较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制度初步确立后,中国共产党着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构想。1964 年 12 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即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将我国建设为具备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虽非全面推进,仅是基于特定历史需求的重点部署,但强调工业化与国防现代化协同发展,为争取和平的内外环境提供了保障。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单向工业化拓展为多维度现代化

建国初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虽获突破性进展,但受“左”倾错误干扰仍存诸多问题。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准则。1979 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时指出:“我们所讲的四个现代化,并非等同于你们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的水平。”这一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注重结合中国实际,走特色发展道路,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自身特点。”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需依托后发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通过经济建设推动生产力进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总结建国后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国情提出“三步走”战略:在解决人民温饱、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到 2050 年前后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基本完成现代化。邓小平认为“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不发展则国防难以强大,科技进步也缺乏物质支撑。他明确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关联:“改革的总目标一致,都是为让我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脱离落后迈向现代化。”这一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核心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为其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党的十五大在十三大“三步走”战略基础上,细化第三步目标,提出新“三步走”规划,明确建国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立足世纪之交,聚焦21 世纪前20 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设定更高标杆。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目标基础上,结合发展新实际丰富其内涵,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之外,将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四位一体”框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系统的发展蓝图。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生产力水平从相对滞后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方位发展。

(五)“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深化发展

步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顶层设计,二者相互协同、内在统一,共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有序推进。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原有“四位一体”基础上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拓展既彰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又突出生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全方位保障。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阶段推进的战略部署,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与具体目标:2020 年至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 年至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成功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阐述,深入解析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确定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清晰指引。2024 年 7 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再次明确总目标,并从经济、科技教育人才、宏观调控、城乡发展等多个领域,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科学社会主义赋予新的生命力

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依托工业革命实现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成为率先完成现代化的群体。社会主义国家多诞生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环境中,对现代化的渴求更为迫切。苏联解体与苏东剧变曾使社会主义陷入发展低谷,中国共产党却立足本国实际,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这一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其不仅能指引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压迫、赢得民族独立,更能引领这些国家借助社会主义建设跻身现代化行列。

(二)中国式现代化催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持续追求,促使西方国家在近代实现快速崛起,部分西方政客借此将西方现代化标榜为“样板”,鼓吹西方文明的所谓“先进性”。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已使全球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局部战乱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生态危机恶化等问题,凸显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显著弊端。与之相对,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出全新的文明形态:它尊重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主动吸收借鉴各类优秀成果;注重立足实际、衔接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制度深度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劲活力;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成为实现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综上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不断革新的探索过程,从近代的寻求之路到新时代的深入推进,既打破了西方模式的束缚,又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中国实际,才能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途径,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增添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80

[2]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 3 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 社 ,2020:23.

本文系 2023 年服务振兴技术创新研发先导计划 C 类项目,课题名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研究》,项目序号:1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