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实践论》看青年教师成长

作者

徐舒宁

常熟市海虞高级中学

摘要:《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实践论》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论》蕴含的哲学道理对青年教师成长有深刻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哲学意蕴;启示;青年教师

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完成了《实践论》,《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知”和“行”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的争辩是认识论领域长期争论的焦点。从“行先知后说”,到“知行合一说”,再到“重习行、轻知识”学说,“知行”的探究贯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毛泽东的《实践论》在聚焦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改造中国传统哲学,实现了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其丰富的哲学意蕴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密码”,更是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金钥匙”,值得每位青年教师不断品读,在品读经典原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毛泽东《实践论》的哲学意蕴

《实践论》立足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认清革命形式,才能开展成功的革命;只有在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认识。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吸收和借鉴中,毛泽东同志将“知行统一”的意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同志自己的实践论。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论》在开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归宿和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巧妙地阐述了“实践决定认识”。如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如阐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时,毛泽东同志说:“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虽然实践决定认识,但是毛泽东同志更看到了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引用了列宁同志的思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来阐述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的“认识对事件具有反作用”不谋而合。但毛泽东同志的对“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阐述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强调:理论指导实践是有条件的,一是要从实际出发,二是理论到实践,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三是理论回到实践,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四是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对“指导作用”的阐述更具实践价值,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实践与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活动的辨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以往出现的问题时,说道:“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这里提到的主观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同志用“真理”的相关阐述展开,他提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的使命。毛泽东同志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阐述,不仅回应了中国传统哲学知和行的关系,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二、毛泽东《实践论》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青年教师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的希望。站在教育教学的一线,站在职业生涯的起点,面对知识爆炸、文化快餐盛行的现状,青年教师更应沉下心来,原原本本学理论,切实提高理论素养,用好优秀理论,不断发展自己。细读《实践论》,《实践论》蕴含的哲学道理深刻启发着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之中,做到“知行统一”。

(一)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深原著、悟透原理,才能筑牢思想根基。在《实践论》这本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原理。这些哲学思想是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源头活水。青年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思想武器,武装好自己的头脑,从认识上统一共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用理想来否定现实。这种倾向往往会让我们的青年教师丧失信心,抛弃理想。青年教师要清楚的看到:理想和现实本就是一对矛盾。现实孕育理想,形成着理想,青年教师只有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使命,才能找对方向,有成效地前进。

(二)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学与教的转化、知识的融合与运用等。遇到问题,青年教师不仅要学会向书本找答案,更要学会向实践找答案。成本原理是一成不变的,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只能从实践中找答案,青年教师要清楚的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好的理论一定要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才更有意义。因此,青年教师更应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出错,敢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自己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同时,青年教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的观点把握、认识事物,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与教学息息相关的问题,与教育息息相关的问题。

(三)知行统一: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之中

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正确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知行统一是现代知行合一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之辩的回应,也是对青年教师如何成长成才的回答。从青年教师发展来看,青年教师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知行统一;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只有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开拓进取。从青年教师所处的时代来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青年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年教师只有从一开始就做到知行统一,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走好未来的发展之路;青年教师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言传身教,培养更多知行统一、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细读《实践论》,八十多年过去了,它的魅力愈久弥新。面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同志却能化繁为简,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要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青年教师也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与其劳心劳力,面面俱到,不断内耗,不妨化繁为简,抽丝剥茧,摈弃浮躁,摈弃焦虑。青年教师要学会与书为伴,与真理同行,回归原著,回归阅读,用文字叩开与伟人对话的大门,用行动用好伟人的宝贵遗产,知行统一,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中,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解读〈实践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杨玉仁.《实践论》与当代青年成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4):71-75.

[4]郑保卫,郑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基本特点及思想启示[J].当代传播,2023-07-15.

[5]赵士发.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