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郑晶晶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小寨镇余家沟小学 710515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将学生置于认知活动的关键位置,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则以及个体间的差别,防止出现单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借助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活动以及进行合作学习,引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朝着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转变。学生主体性原则着重强调教师角色的变化——从单纯传递知识的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通过营造具有包容性的课堂环境,助力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路径。

(二)课堂开放性原则

“双减”政策规定要减少机械性的作业,增多实践性、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课堂要向生活实际拓展。开放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外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如引入乡土文化、社会热门话题等真实场景的素材,让教学内容更具时代特点与亲和力;另一方面是教学空间的延伸,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手段,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图书馆、社区、网络平台等多种不同场景。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对策

(一)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量提质”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在智能方面各有优势。“双减”政策所要求的作业改进,必须同时兼顾“减少作业量”与“提升作业质量”,防止出现机械重复的作业。多元智能理论着重指出,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出丰富多样、具有个性化的作业。如此,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充分挖掘潜能,与此同时,借助作业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作业数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在改进作业设计时,可以舍弃像“抄写生词、背诵段落”这样传统的重复性作业。可以设计“西沙群岛特色明信片创作”这一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对西沙群岛风景、物产的描绘,挑选出自己最为喜爱的一处内容(例如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或者成群结队的鱼儿等),运用文字来描述这个场景,并且配上简单的绘画,制作成明信片。对作业的要求是,文字部分要用到课文中至少两个优美的词语,而且语言要简洁且生动;简单的绘画要能够体现出场景的特色。这样的作业不仅减少了机械书写的工作量,还能使学生主动去回顾课文内容,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达成“减量提质”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共生”课堂

在落实“双减”政策环境下,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能够借助互动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在“互动共生”课堂中,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角色,负责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使得学生们在思维相互碰撞时产生知识,这与“双减”政策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相契合的,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充分掌握知识,从而减少课后补习的需要。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为例,教学方法创新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游览加上小组合作解说”这种模式。老师先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双龙洞的真实场景图片和视频,营造出“游览双龙洞”的场景氛围;之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课文中面的一个游览段落(比如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让小组一起梳理这个段落的游览先后顺序以及景物的特点,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导游”,依据课文内容向全班同学“讲解”这个景点,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导游”讲解的内容提出疑问(像“孔隙为什么只能让小船进出”“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有啥不一样”),由“导游”以及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加以引导,补充相关知识点,营造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游览顺序和景物描写办法,从而打造出“互动共生”课堂。

(三)健全评价体系,推动“全方位成长”

依据发展性评价的相关理念,在“双减”环境下,评价体系要摆脱以往将分数当作唯一衡量标准的传统模式,而是要将目光转向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理念着重指出,评价应当以学生的成长以及进步为出发点,除了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状况以外,还得对学生学习时的态度、参与程度以及能力提升等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健全之后的评价体系需要运用多种评价办法,例如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如此全面地呈现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发展潜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健全评价体系可以搭建“三维评价”模式。在知识掌握方面,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对课文中圆明园的历史地位、毁灭的整个过程等关键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能力发展维度,观察学生在“关于圆明园保护建议的讨论”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作出评价,像是看学生能不能清楚地阐述保护圆明园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建议。在学习态度角度,借助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观察,对学生在课堂听讲、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专注程度进行评价,比如说是否积极主动发言、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等。评价的结果以“评价报告单”的形式展现出来,中面涵盖各个维度的详细表现以及改进方面的提议,并非只是给出一个分数,以此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形,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不仅是一项政策规定,更是教育回归本质的深刻变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从根本上讲,是对教学理念、方法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重塑,目的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指引的高效课堂。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丰富学习过程体验、凸显课堂主阵地的功能,语文教学能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学习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沈成华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5):149-151.

[2] 李明燕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策略探讨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5,(0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