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陈星雄
湖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襄阳 44102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时代课题,也是系统工程,涵盖宏观层面政策制定、领导组织的确立,也包涵中观层面机制创新和机制建设,还包括微观层面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教学实践领域的系列问题。因此,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教育实践路径,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一、构建阶段分立总体一致的思政课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指引,更是教育活动达成的最终目的。分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依次开展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和探究性教育,通过细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明确各层级的教育任务,进而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为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进程和落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努力克服各学段教育目标设置断裂化问题、倒悬性现象,确立阶段分立、纵向衔接、总体一致的教育目标体系。在制定大中小学各学段具体教育目标前要先将中共中央、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总体目标吃透、悟透,抓住其关键点和核心,在总目标的宏观指引和统筹规划下进行各学段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目标一体化局面。其次,尊重教育规律、因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原则制定各学段分立目标,统构思政课一体化总体目标。体现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渐进性、发展性要求。最后,“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① ,注重习惯养成和生活指导,启蒙道德情感。小学生年龄尚小且缺乏自制力,道德认知靠外部的直观感性素材的启发和引导。“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 ② ,确立意志品质与情感态度,形成理性认知基础。使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理性分析能力,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③ ,旨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使学生在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之上,加强政治认同和理性思辨。“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④,意在提升逻辑分析能力与行为选择能力,完成价值认同,发展自觉能力。使学生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认同与时代结合,内化为理想信念并外化于行为之中。
二、统筹编写大中小学统摄贯通配套的思政课教材体系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实践体系,其中包含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传统文化、历史观念、经济原理、政治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根本,根据不同学段、年龄层次的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设定相应的教育内容,遵循从习俗规范的模仿到社会准则的遵从,再到美德伦理的追求,从他律到自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实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差异性,避免颠倒性、悬空性和“倒挂”现象的出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及课程标准的制定缺乏沟通机制,各学段教材编写的教育部门各自为阵、欠缺合作意识,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互动机制 ,导致各学段教材顺承性不明显,连接性不突出,且教材内容存在简单重复、节点脱节、内容倒挂、缺失等现象。要始终以学生为根本,编写适龄性教育内容,建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结构体系,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贯通与衔接。教材编写时,对将要被写进教材的内容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贯穿,提炼出每一学段学习的核心内容。按照“情感启蒙 - 思想根基 - 知识素养 - 实践体验”的基本逻辑,统筹编写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体现出“进阶性、融合性、系统性”目标,这就要求以“整体视图、过程关照、时段交流、共同提高”为原则,着力破解“少衔接、缺贯通”的问题。以知识为载体,递进设计教学内容,避免出现无意义重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某条教学主线的贯穿,难免会遇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要打通大中小学教材编写机制之间的沟通壁垒,“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联席沟通制度,定期研究各学段教材编写内容。”⑤其次,让统一的专家委员会共同编写和审核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编审专家库,加强编写人员与审核专家的沟通交流,发挥审核专家的指导作用。” ⑥ 。最后,加强教材编写部门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明确在教材使用和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为加强教材研究和修订完善提供支撑。” ⑦ 只有在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性的基础上做好各个学段的递进与分层工作,才能使各学段间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成为一个活的、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建构多元并存激励有效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唯升学”“唯分数”评价标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消极影响。有些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最终评价囿于得分之“器”而未上升至育人之“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归结起来,在于少数学校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未能深刻认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将分数、升学的目标定位高悬于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性。
科学评价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在“唯分数”等应试教育理念的误导下,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各自的薄弱环节,而且相互之间脱节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在学生升学考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工作中成为“软指标”。因此,要开发多元并存、有效激励的评价方法。要遵循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评价模式,但也要根据各学段、各类学校的差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段和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
要善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模式。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模式旨在打破过去终结性评价模式的弊端,强调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进行全面的记录与追踪,着眼于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避免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升学率上。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模式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评价范式和标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还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和保护其人格尊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及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建立多元并存有效激励的评价体系是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系列问题,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标合理复归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书目:
①②③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⑤⑥⑦ 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2023 年度教学研究项目 :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若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Y2023001)
作者简介:陈星雄,1973 年出生,人,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