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为桥 从“融”应对
黄韵竹
重庆市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 重庆 401120
一、思考本区域融合教育现状

表1 :融合教师“融合”度动态数据表
资源中心以巡回指导为工作桥梁,对融合学校资源教室、政策咨询、评估、教育、康复培训等工作进行指导。[2] 为在区残联、区教委与各中小学之间发挥好衔接作用,出台《巡回随班就读指导办法》,2018 年成立本区域资源中心,资源教师从约 40 人扩大至约 130 人,资源教室已建成 26 所,现已初步形成融合学校运行模式。数据显示自 2018 年运行以来,融合学校对特殊教育接纳度从 23% 提升至 96%,融合环境从 12% 提升至 98%,巡回指导接纳度从 15% 提升至 76%,自身专业能力从 13% 提升至 61%。
二、研究对象

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特殊教育工作开展和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升整体区域融合教育质量,需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 [3]。为改变融合水平、接纳度、师资水平、融合环境等较低情况,本区域设有资源中心主任 1 名,巡回指导教师采取“1+1”模式,即一名巡回指导主要负责人 + 巡回辅助人员的方式对融合学校进行指导。截至 2024 年 12 月,巡回教师面向全区 96 所融合学校进行 192 次巡回,指导资源教室建设 26 间,培训资源教师 780 人次。
三、“融合”合作实践
(一)入学安置
解决融合学校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义务教育方面的问题。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主动申请,家长通过资源中心进行意愿报名,根据年龄、障碍类别、学习能力分流至特殊教育学校和融合学校;二是巡回指导教师根据 6 岁以上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名单进行一对一政策宣传和就近入学安置登记。三是积极配合办理跨区域残疾儿童少年居住地就近入学问题。
(二)自愿申请随班就读
巡回指导教师根据家长自愿填写的随 请书中基本信息、学校、年级、缺陷情况以及融合学校审核意见,综合安排受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形式以 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本区域资源中心已成功安置累计 1000 余名残疾儿童少年入读融合学校,并在巡回指导过程中遇到了 些入学困难案例。通过巡回指导教师和融合学校共同努力,家长了解到目前有关特殊教育优惠政策以及教育服务,基本解决入学难问题。
(三)个案筛查评估
针对资源教师对个案把握不准、教康制定有疑问的,可以通过资源中心个案筛查评估进行分析。首先,巡回指导教师根据云平台上学校申请进行初步资料筛查。其次,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收集评估对象更多的信息资料,从而进行第二次筛查 [4]。再由聘请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筛查团队使用专业评估工具(儿童智力筛查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进行第三次筛查;最后,专家团队使用《SNAP-IV 父母及教师评定量表》等进行复筛。根据筛查评估结果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四)指导内容因校而异
案例一:某融合学校中的 A 学生,女,9 岁,小学三年级唐氏综合征,轻度智力障碍,性格倔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巡回指导教师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发现 A 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学科,所以从音乐课入手,建议教师采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干预治疗 A 学生听指令和规范行为习惯。A 学生在音乐课上得到了老师的关心,激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图1 :巡回指导教师与融合教师观摩音乐课

案例二:某融合学校 A 融合教师特别关心班里的一名患有轻度脑瘫儿童,该学生存在上肢功能障碍,握力及上举力存在不协调,左上肢更为明显 。A 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她更好地融入学校。为此与巡回指导教师在资源教室磨课,经过2 个月努力,将一堂具有童趣的上肢训练个训课在本区域进行赛课获得一等奖。
图2 :本区域个训课赛课现场——A 教师个训课获得一等奖

(五)师资培训
本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融合教育师资培 推动融合教育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及全国顶尖特殊教育机构 的理论培训,辅以100 学时的实操演练,总计300 学时。巡回指导教师根据每次培训前对融合教师 资源 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截至 2024 年 80% 融合教师未发生改动,这部分老师已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能够很好地在融合学校充当特殊教育骨干力量。
(六)融合技能大比拼
以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进融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融合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以及经验交流等,同时给予平台展示融合教师风采 [5]。截至 2025 年普通融合学校已组织区级以上融合教育论文比赛 4 次,区级以上获奖 80 余人次;组织小组及个训赛课2 次,区级以上获奖40 余人次;组织案例评选3 次,区级以上获奖80 余人次;组织“说课 上课 评课”活动1 次,区级以上获奖30 余人次。融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磨砺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总结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才能够达到相对理想的水平。
(七)融合教育督导
在实践融合教育合作中,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本区域在学期末与学校办学水平督导同时开展融合教育督导行动。融合教育督导以巡回指导教师为核心,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辐射到全区中小学进行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教育教学以及融合学校管理、环境、家校协作等内容督导。
四、优化“融合”怎么做
本研究通过对本区融合教育实践,以巡回指导教师经验分享为核心,探索如何优化“融合”教育。研究结论如下供大家探讨:
A 区巡回教师阐述:作为资源中心主任兼巡回指导教师,在承担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对全区上级、数据、政策、培训、资源采购等进行负责。自我审视发现,关于融合教育专业知识还比较欠缺,进修研究生,掌握更多融合教育知识和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学者。
在探索巡回指导工作上,慢慢发现专业知识是开展融合教育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巡回指导教师必须有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教育理念、综合资源能力等,才能让巡回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6]。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安排巡回指导教师时采取“1+1”模式,实现学历互补、能力互促、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二)关注融合教师成长,奠定融合基石。
B 区巡回教师阐述:除为融合学校提供巡回指导服务外,主要对全区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负责。我认为,尊重融合教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并积极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因为我们知道融合教师在面对残疾儿童少年时常常会受到打击,找不到成就感,看不到成果,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融合教师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从心底愿意投身于这项事业。
自 2018 年起,连续七年对融合教育领导干部和融合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确保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培训内容主要涉及:融合教育发展、政策法规、校园案例、亮点工作、工作安排、教案制定等。学员们纷纷表示,这种“理论引领 + 经验分享 + 实践指导”的培训模式,实用性强,汲取了知识、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能,提升了融合教育质量,加快实现“零拒绝”的目标,促进教育公平。
(三)整合融合教育资源,助力均衡发展。
C 区巡回教师阐述:该区域融合学校是农村片区,配合度稍差,除去巡回工作外,主要对全区融合学校资源分配负责。我认为开展好融合教育工作,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在合理安排融合学校资源上也应该考虑到家长的参与问题。比如说,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应该考虑到经验背景、生活环境等差异问题,教育资源向有需要的农村片区倾斜,从实际出发,做好家长沟通工作,满足家长专业知识支持服务的需求。
新形势下城乡教育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从融合教育资源分配上考虑政策倾斜,可以避免城市教育资源浪费,促进城乡融合教育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倾斜扶持、特需课程、家校沟通、康复技术支持等方式,达到改善农村特殊儿童教育环境从而实现城乡融合教育共振共鸣的效果。
(四)抓住融合亮点工作,突出区域特色
D 区巡回指导教师阐述:从事特殊教育行业 13 年,参加市区级教学论文、案例、赛课比赛屡次获得一二等奖;课例曾获“一师一优”部、市、区级一二等奖;参与编排特殊儿童艺术节目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目前主要负责全区融合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基本功咨询工作,指导融合教师参加市区级融合教育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要让融合教师更快成长,需要我们提供专业知识的加持,才能获得成就感,才能让本区融合教育更具特色。
以 2021 年区级个训优质课决赛为例,经过校级初赛、片区复赛的激烈角逐,此次共有 18 节课参加决赛,教师们深入剖析教材、学情,匠心独运地设计教学流程,巧妙融合多媒体元素,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个训课堂,涵盖康复、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等多个学科,实现了多学科的全方位绽放。其中,融合学校的《动作康复训练》中,主要目标是利用抓乒乓球、抓瓶子、过平衡板、扔沙包等闯关游戏,训练学生左手抓放能力和平衡能力;融合目标是利用“我最棒”的表扬鼓励、拥抱、大礼包等为孩子建立自信。
(五)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发挥育人功能。
E 区巡回指导教师阐述:在落实入学安置、个案实践、教师成长、家校合作等方面应该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这要求巡回指导教师对每个片区的融合教育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评价[7]。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融合教育督导考核体系中,仍有部分学校存在偏重资料整理而忽视实际教育教学过程的问题。为此,我建议发挥巡回指导教师作用,设立持续性评价方案。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本区域融合教育现状分析以及融合合作实践,探索巡回指导如何提升融合教育“融合”度,并得到了区域普遍认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的不足,确定今后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强化巡回指导的桥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特殊学生、家长与学校。
参考文献
[1] 蒲 蕊,张 杨,我国融合教育政策变迁的三维审视与展望[J]. 现代教育管理,2024.
[2] 王红霞,融合教育巡回指导模式探索 —基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实践[J]. 现代教育管理,201
[3] 陈芷予,如何提高特殊教育中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分析[J]. 知识文库,2024.
[4] 钱正慧,“开方”必须先“问诊“”把脉”从两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中所想到的[J]. 小学教学研究,2020.
[5] 赵 旭,邰 枫,程维虎,姬庆庆,以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研究与实践 [J]. 教育教学楼论坛,
2020.
[6] 刘 珊 珊,区域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角色实践叙事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23.
[7] 陈 霞,单元视域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持续性评价设计[J]. 生物学教学,2024.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专项督导制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1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