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猪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和防控

作者

李娟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泥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36763

引言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领域,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影响猪群健康状况与养殖效益的核心要素。此类疾病因致病机制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性,致使病理变化相互交织,涵盖病毒性病原体的侵袭,以及细菌继发感染的情况。因此,探寻该疾病的流行规律、精准的诊断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于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1 猪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特点

1.1 疾病种类与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系主要侵袭母猪与仔猪,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发,会致使繁殖障碍以及呼吸道症状。猪流感由猪流感病毒所致,传播快速,发病教急,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所引发,在猪的各个生长阶段中,均对该病毒具有易感性。尤其是仔猪群体,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对处于较高水平;成年猪在感染此病毒后,大多呈现出隐性感染的状态。猪圆环病毒感染主要引发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仔猪先天性震颤,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猪支原体肺炎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病程呈慢性,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发,急性型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口鼻会流出带血的泡沫样分泌物,死亡率较高。猪肺疫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以急性出血性败血症以及慢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征。猪蛔虫幼虫经肺部移行能够引发呼吸道症状,比如咳嗽、气喘等。

1.2 流行特点

猪呼吸道疾病在寒冷季节易被诱发,在秋末、冬季、初春等气温多变时节高发。各个月龄的猪均可能感染,保育猪与育肥猪发病情况较为多见。由于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相对较弱,更易遭受病原体的侵袭。该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等途径致使猪感染。

1.3 诊断

对猪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以及全身症状像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展开观察。剖检病死猪时,仔细查看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情况,如肺炎、胸膜炎、肺水肿等。采集病变组织开展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的细胞结构与病理变化,帮助确诊。病原学检测运用病毒分离鉴定、细菌培养、PCR 检测等方法,明确引发疾病的病因,检测猪体内的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则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病原体以及免疫接种的效果。

2 治疗措施

2.1 对症治疗

甘露醇用于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静脉注射后应注意监测患猪的肾功能及尿量。由于该药物需经肾脏代谢排出,给药速度需依据患猪的耐受情况来调整,避免因排泄不畅引发不良反应,发挥药效时,降低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酚磺乙胺静脉注射用于止血时,需关注患猪凝血功能的变化。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时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外,还需依据病情的缓解情况逐步调整用药方案,具备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口服用于缓解发热和疼痛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因过量使用而损伤胃肠道黏膜或影响凝血功能。使用止咳平喘药氨茶碱开展静脉注射以缓解支气管痉挛时,必须密切监测血药浓度,防止因血药浓度过高而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切实保障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2.2 抗菌药物治疗

替米考星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的剂量与疗程,采取口服或者注射给药,每公斤体重 20-40 毫克,每日 1 次,连续使用 3-5 天。用药期间,密切关注动物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氟苯尼考用量为每公斤体重 20-30 毫克,采用注射方式给药,每日1 次,连用3 天。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钠,采用注射给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 0.07-0.1 克,每日 1 次,连用 3 天。用药期间,要为动物提供充足的饮水,降低出现结晶尿等肾脏损伤的风险,促使药物代谢产物的排出。兽药七清败毒颗粒与蒲地兰消炎颗粒皆属于口服药剂。针对每头猪,服用剂量为 5 至 10 克,每日需服用 2 次,连用 5 至 7 天。使用这两种药物时,取用适量的温水,将颗粒充分溶解,确保药物能够均匀地被猪摄入体内。

2.3 综合治疗

参照病原菌鉴定结果来选用具有敏感性的抗菌药物过程中,借助专业实验室检测手段,明确病原菌的具体种类以及耐药情况,避免因盲目用药而导致治疗失效或者产生耐药性,确保所选用的药物与病原菌药敏结果实现精准匹配。结合动物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以及肝肾功能来调整用药方案,以此保障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采用注射方式给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 10-15 毫克,每日 1 次,连续使用 3-5 天。在用药期间,必须密切留意动物是否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不良反应。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剂量按照每公斤体重 0.1-0.2 克,每日 1 次,连用 5-7 天。注射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感染;口服时可将药物混入饲料或饮水中,确保动物能均匀摄入。

3 预防措施

维持猪舍的清洁卫生状况,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量,定期清理粪便与污水。把控猪舍的温度与湿度,营造适宜的饲养环境。冬季着重做好保温举措,夏季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合理调控饲养密度,防止猪过度拥挤,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的抵抗力,满足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定期对猪舍、各类用具以及饲料槽等开展全面且细致的消毒工作。要对人员和物品的出入实施严格且精准的管控措施,坚决杜绝病原体的传入。依据当地疾病的流行态势以及猪场过往的发病历史,科学合理地规划猪场的免疫程序,做好蓝耳病、伪狂犬、猪瘟、圆环病毒、流感等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避免频繁转群、混群,减少猪的应激反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免疫增强因子等药物,保障猪群健康。

结语

综上所述,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问题,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养殖人员应增强防控意识,切实落实各项防控举措,涵盖改善饲养环境、规范饲养管理、合理运用药物与疫苗等方面。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切实降低疾病造成的损失,最终保证猪场的生物安全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雨坤 . 规模化养殖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治措施 [J]. 当代畜牧 ,2025(04):104-105.

[2] 梁韶东 . 猪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J]. 畜牧业环境 ,2025(06):87-88.

[3] 董守艺 . 猪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特点及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畜牧业环境 ,2024(16):80-81.

[4] 朱春梅 . 猪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和防控 [J]. 中国畜牧业 ,2024(0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