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探索

作者

蒋颖 王耀

四川省仪陇马鞍中学校 四川省南充市 637631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项目式学习在历史课堂中实施策略与方法。通过构建富有时代感与情境氛围历史场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历史教学局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历史思辨能力。文章从设计策略、实施路径与评价方法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情境构建

引言:历史学科特质决定其教学应超越记忆性知识灌输,转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通过问题解决培养综合能力。本文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项目式学习融入历史课堂可行性路径,旨在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历史学习主动参与者与探索者,形成正确历史观与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关键能力。

一、构建历史情境: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历史情境构建作为项目式学习起始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程度。情境设计应立足历史事件本身,选取具备教育价值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历史素材,创设引人入胜学习场景。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情境类型,如模拟历史场景、设置悬疑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情境等,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主题时,教师应当通过林则徐销烟场景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爱国志士保家卫国决心;或通过《南京条约》签订过程模拟,使学生体验中国近代史屈辱历程。此类情境设计须注重历史真实性与典型性,避免过度戏剧化而失去教育本质。

项目任务设计则是历史情境构建另一关键环节,应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且具备探究价值任务,应具备明确目标性与阶段推进性,使学生清晰了解项目要求与完成路径。历史项目任务可包括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比较、历史资料整理等多种形式。例如针对三国鼎立主题,可以设计三国时期军事地理环境分析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绘制、资料查询、战役分析等方式,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影响。项目任务设计需注重结构性与逻辑性,将复杂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设置清晰时间节点与阶段性成果,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完成探究过程。

二、激发探究动力: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要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为核心,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结构,建立多层次互动机制。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采用问题驱动策略引发思考,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应注重情感唤醒与思维启迪相结合,通过历史故事情境导入,建立学生与历史人物情感联结;通过悬疑问题设置,引发探究欲望;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同时,实施分层引导机制,初期提供框架性指导,明确探究方向与基本方法;中期实行弹性支持,根据小组需求给予针对性帮助;后期转为启发式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建立任务驱动型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强化责任感,采用小组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动力,设计互助评价系统促进共同成长。

以初中历史必修一“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为例,可设计考古学家行动项目,让学生模拟考古学家角色探究远古人类生活。先组织原始人类生存挑战活动,请学生想象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情况下获取食物、制作工具、御寒取暖。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让学生感受原始技术进步价值,理解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随后开展仰韶文化探秘任务,提供陶器图片资料,邀请学生分析花纹特点与制作工艺,推测当时人类审美与技术水平。学生分组查询资料,结合教师提供考古报告摘录,探究仰韶文化分布区域、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特点。第三阶段实施文明起源寻踪活动,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比较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早期文明形成条件。小组协作制作原始村落模型,重现新石器时代聚落场景,展示农业起源与定居生活特点。整个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实物操作、资料分析、模型制作等多种形式,使抽象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探究体验,学生在亲历中感受人类文明漫长演变过程,形成对人类发展史宏观认识,建立文明演进基本框架。

三、提升思维能力: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养需构建综合性评价机制,从单一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模式。思维导向评价应关注历史思维关键要素,包括时空观念、史料解读、历史解释、因果分析等多维度思维品质。评价设计需突破传统知识再现模式,转向考查学生思维发展轨迹,包括问题提出质量、史料运用合理性、推理逻辑性、结论建构创造性等方面。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使历史思维过程显性化,记录学生思维发展路径,如概念图谱绘制、思维导图构建、论证路径展示等。思维评价应重视情境性与真实性,创设贴近探究情境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历史学家思维方式与探究过程。评价标准设置应采用阶梯式进阶模型,明确思维发展不同阶段目标与表现,引导学生逐步提升思维品质。

结合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近代科学文化主题,应当设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综合评价项目。一是要构建发明与生活探究任务,学生选择一项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如电力、内燃机、无线电等),追踪其发明历程、技术原理与社会影响,形成探究档案。评价关注学生如何揭示技术与时代背景关联性,如何分析发明对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影响,思维评价重点考察因果联系把握能力与历史想象力。二是要开展科学家论坛活动,学生扮演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角色,围绕科学发展动力议题进行辩论,表达不同观点。评价聚焦学生如何运用史实支持论点,如何反驳对立观点,如何处理历史人物言行与时代背景关系,思维评价重点考察多角度思考能力与史料运用能力。第三阶段实施工业革命博览会项目,小组合作制作展板或多媒体作品,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近代科学文化关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课堂探索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通过精心设计历史情境与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主动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与资源方法支持尤为关键,需建立有效引导机制与合作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历史资料与方法指导。评价体系构建应注重多元立体,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全面发展。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取历史知识,更能形成历史思维方式,培养人文素养与核心能力,真正实现从学历史向会历史转变。

参考文献

[1] 孙雯.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J]. 基础教育论坛,2024(12):84-85,112.

[2] 方晨.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文渊(中学版),2024(11):1-3.

[3] 刘树美.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界,2023(3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