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朱锦丰
武警警官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智慧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其中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其核心内涵博大精深,既有哲学层面的深邃思考,也有实践层面的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根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宇宙共生共融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以“整体性思维”为核心,主张天、地、人三才贯通,将自然规律与人文伦理、个体生命与社会秩序纳入动态平衡的宇宙图式中。这种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敬畏天道、顺应四时的生存智慧,更从本体论层面确立了“和谐”为最高价值准则,既孕育出“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又衍生出“仁民爱物”的道德实践,使中华文明在哲学思辨、社会治理、艺术审美等领域始终贯穿着对宇宙生命共同体的深刻觉解与价值追寻。例如,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对过度干预自然规律;《周易》中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维,构建了中华文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框架;宋明理学代表王阳明的“心即理”,强调通过内在修养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这些强调关于宇宙是一个系统整体、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宇宙万物都遵循自然法则的观点,是中国哲学宇宙观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哲学的根基。
其次,“仁礼并重”的社会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核心。“仁礼并重”,其本质是以“仁”为道德本体、以“礼”为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体系。“仁”以恻隐之心与推己及人的共情伦理确立人性根基,强调主体性道德自觉;“礼”通过制度化的规范与仪式化实践,将抽象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秩序。二者体用相济,既以“仁”为礼之精神内核,又以“礼”为仁之现实载体,构建了“内圣外王”的伦理- 政治同构逻辑。在实践中,这一范式通过“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社会整合机制,调和个体道德与社会规范,以“和而不同”的治理智慧维系伦理共同体,既塑造了传统中国的超稳定文明结构,亦为现代性语境下重构责任伦理、调和群己关系提供思想资源,彰显中华文化对“人何以群”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应。例如,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与责任,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路径,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再次,中庸之道的处世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中庸之道,即以“执两用中”为方法论,通过动态平衡与情境化调适实现矛盾对立面的辩证统一。在哲学层面,它既反对“过”与“不及”的极端化倾向,又强调“致中和”的终极追求,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性超越二元对立。在实践层面,它注重学问与实践结合的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空谈玄理,坚持守正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其通过“经权之道”将普遍原则(“经”)与具体情境(“权”)相结合,既坚守伦理底线,又保持行动弹性,形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理性。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应对复杂现实、维系社会韧性提供了方法论基石,并持续为现代人处理多元冲突、破解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提供东方经验。例如,《论语》中提出“过犹不及”,《中庸》中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最后,自强不息的生命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是以“刚健日新”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即将个体生命与宇宙精神相贯通,形成“天人合一”的超越性价值取向。在哲学层面,其以《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根基,主张效法宇宙生生不息之道,既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儒家)的入世进取,又包含“反者道之动”(道家)的辩证智慧,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在实践层面,其通过“修齐治平”的路径,将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既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现世价值,又涵摄佛教“精进”精神对终极意义的叩问。这一生命观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革故鼎新的文化品格,更通过“守正创新”的现代转型,为人类应对生存困境、激活生命潜能提供了超越功利主义的东方启示,彰显中华文明对“生命何以崇高”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刻回应。例如,墨家的“摩顶放踵利天下”思想,张载提出“为生民立命”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是新时代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一,它是新时代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对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作用尤为明显,它是中华民族统一大团结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深厚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具有独特作用,要利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来培育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第二,它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只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才能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第三,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集中体现,也是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通过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