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智慧垦荒” 中唤醒语文学力
孙吉芳
鹤岗市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
作为的一名语文教师,我已扎根县域高中语文课堂1 8 年。近年来,学校生源呈现鲜明的 “三层分化” 特征( 20% 基础薄弱生、50% 中等生、 30% 艺体特长生),加之 “农垦文化” 这一独特地域资源待激活,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 “育人针对性不足、文化联结薄弱” 的困境。2023年起,我校全面推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窗口,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 “资源用得不深、特色融得不活” 等问题。以下结合教学实例,从 “现状剖析 — 问题反思 — 策略改进 — 未来展望” 四维度,展开对县域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反思。
一、教学现状:在 “分层” 与 “智慧” 间的初步探索
我校作为县域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核心挑战是 “如何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价值感”。2023 年前,我沿用 “统一备课、统一授课、统一作业” 的模式,结果是基础薄弱生跟不上(如高一上学期《劝学》背诵达标率仅 40% )、中等生提分难(文言文翻译得分率长期徘徊在 50% )、艺体特长生没时间学(高三艺术生每周语文课堂专注度不足 30 分钟)。2023 年 9 月,学校组织语文教师系统培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我们开始尝试将平台资源与分层教学结合,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1.1 基础薄弱生:用 “智慧微课” 补牢知识短板
针对基础薄弱生 “识字写字差、古诗文积累少” 的问题,我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 “基础巩固” 板块,筛选出 “易错字辨析”“古诗文逐句解读”等微课(如平台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讲授的《诗经·氓》逐句翻译微课),在课前发布到班级群,要求学生提前观看;课堂上用平台的 “随堂检测”功能,推送 10 道基础题(如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学生扫码作答后,平台实时生成错题报告,我再针对高频错题(如 “锲而不舍” 的 “锲” 读音错误率80% )集中讲解。经过一学期实践,高一(3)班(基础薄弱生占比 30% )的古诗文背诵达标率从 40% 提升至 75% ,字音字形题正确率从 55% 提升至 82% 。
1.2 中等生:用 “资源拓展” 深化阅读思考
中等生的痛点是 “阅读停留在表面,不会分析文本深层含义”。在教授《乡土中国》时,我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 “拓展资源” 板块,下载了费孝通先生的访谈视频、“北大荒农垦乡土社会” 的纪录片片段,以及平台上的 “《乡土中国》对比阅读任务单”(将书中 “差序格局” 与宝泉岭农场的邻里关系结合)。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分组完成任务单,最后用平台的 “互动讨论” 功能,分享 “自己家所在农场的乡土故事”。这节课后,中等生的《乡土中国》阅读报告优秀率从 35% 提升至 60% ,有学生在报告中写道:“原来‘差序格局就是奶奶说的‘农场里谁家有事,街坊邻居都来帮忙’,语文终于和我的生活有关了。”
1.3 艺体特长生:用 “艺术 + 语文” 激活学习兴趣
艺体特长生因训练、集训占用大量时间,对语文学习缺乏耐心。我尝试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 “学科融合” 板块,寻找 “艺术与语文” 的结合点:教美术生时,用平台上的 “书法作品配诗文” 资源(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与原文对照),让学生临摹书法时背诵诗文;教体育生时,用平台的 “体育新闻写作” 模块,让学生结合学校足球赛,写一则体育通讯(平台提供新闻写作模板与范文)。高三(5)班足球特长生张明,之前语文成绩长期在 70 分左右,通过写足球赛通讯,不仅作文成绩提升了 15 分,还主动阅读《足球周刊》等刊物,语文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二、反思焦点:语文教学的 “三重脱节” 与智慧平台应用的 “浅层化”
尽管初步探索有成效,但深入反思后发现,我校语文教学仍存在 “三重脱节”,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也停留在 “浅层化” 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其赋能作用。
2.1 脱节一:智慧平台应用与分层需求 “两张皮”
虽然用了平台的微课、检测功能,但未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 “个性化需求”深度设计。比如给基础薄弱生推送的微课,多是平台默认资源,没有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薄弱点(如我校学生对 “农垦相关文言词汇”< 如 “耒耜”“稼穑”>理解困难,但平台微课未涉及);给艺体特长生的 “艺术 + 语文” 资源,仅停留在 “观看 — 模仿” 层面,没有设计进阶任务(如让美术生创作 “农垦主题漫画” 并配诗文解说,平台资源未提供此类创作指导)。结果是,基础薄弱生仍有30% 觉得 “微课没用,还是听不懂”,艺体特长生有 45% 认为 “只是完成任务,没真正学懂”。
2.2 脱节二:语文教学与农垦文化 “无联结”
宝泉岭作为北大荒农垦核心区域,拥有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的农垦精神,以及大量鲜活的农垦故事(如老知青的垦荒经历、现代农场的科技变革),但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从未真正融入语文课堂。即便用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 “乡土中国” 资源,也只是泛泛而谈 “乡土社会”,没有将其与宝泉岭的农垦实际结合。比如教授《归园田居》时,只讲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却没引导学生对比 “古代田园” 与 “现代农垦” 的异同;写作课让学生写 “我的故乡”,却没利用平台上的 “地方文化资源库”,让学生查阅宝泉岭的农垦历史。导致学生觉得“语文是远方的知识,和自己的家乡无关”,学习主动性不足。
2.3 脱节三:评价方式与智慧教学 “不同步”
传统语文评价仍以 “纸笔测试 + 教师主观评分” 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 “数据分析” 功能。比如作业评价,虽然用平台推送了分层作业,但对学生的答题数据(如某道文言文翻译题,中等生错误率 60% ,错误集中在 “古今异义”)缺乏深度分析,无法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漏洞;对艺体特长生的 “体育新闻写作”,仅靠教师打分,没有利用平台的 “同伴互评”“范文对比” 功能,评价反馈不及时、不全面。结果是,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调整教学,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2.4 智慧平台应用的 “浅层化” 根源
深入分析发现,平台应用之所以 “浅”,一是教师对平台功能的认知不足— 多数语文教师仅会使用 “资源下载”“随堂检测” 功能,对 “数据分析”“课程定制”“校际联动” 等高级功能不熟悉(2024 年学校语文组调研显示,仅 20% 教师会用平台的 “学情分析” 模块);二是缺乏 “校本化资源整合” 意识 —— 没有将平台资源与我校的农垦文化、生源分层特点结合,导致资源 “水土不服”;三是教师时间精力有限 —— 我校语文教师平均每周课时 16 节,还要承担班主任工作,没有足够时间深入研究平台功能与教学设计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