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降低初中少数民族学生低分率的途径与办法

作者

杜芳芳 陆文刚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新哨中学

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学业进步的关键时段,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家庭支持情况不同,很容易出现学习动力欠缺、基础不扎实等现象,造成低分率长期居高不下,本文依托教育公平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场景,从情感激励、教学革新、家校合作三个方面给出系统性解决办法,意在借助可实施的教学策略,唤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内生动力,提高学业成绩。

一、以情化人:构建情感支持体系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因文化认同方面的焦虑或家庭经济负担而自卑,教师应凭借文化共情和心理疏导营造包容课堂环境。

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老师教《回延安》时,察觉部分学生对诗歌情感理解困难,随即调整教法。课前播放学生家乡民族歌舞视频,带学生用方言朗读;课上组织制作“延安窑洞”模型,让学生代入诗人心境,还鼓励用本民族语言创作“回故乡”短诗,藏族学生卓玛写下“草原劲风拂过,我的思绪飘回阿妈的毡帐”;课后邀请少数民族大学生返校分享。这些案例破除“读书无用论”,原本沉默的哈萨克族学生阿依古丽积极参与诗歌朗诵会。最终,班级平均分提升 12% ,参与率从 40% 升至 75% 。

教学过程需始终融入情感支持,教师可以借助民族节庆开展各类活动,像在壮族“三月三”组织“山歌对答学古诗”,构建“师生互助小组”,借由“每日鼓励语”增强积极暗示,像维吾尔族学生艾力,数学考试曾只得了 23 分,在伙伴的激励下每日做 5 道基础题,一个月后成绩达标。

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统一教学易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状况,分层教学以目标、任务、评价分层为途径,构建“最近发展区”。

某中学九年级数学教师在教《二次函数》时,按学生能力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层学生用“生活实例函数图像绘制包”,教师以手机拍摄投篮慢动作演示,剖析动作与图像关系;进阶层学生分析“景区门票价格与游客数量函数关系”,彝族学生吉克用彝语阐释;拓展层学生制作“抛物线形状拱桥模型”,藏族学生团队的“牦牛角拱桥”获校科技节一等奖。教师采用“动态走班制”,每周依测试调整学生层级。一学期后,班级及格率从 45% 升至 78% ,优秀率(85 分以上)从 8% 提高到 22% 。

分层教学的关键之处是“动态调整”,教师能够打造梯度式学习任务集,像在语文课程里设计“基础字词闯关”“文本细读挑战”,运用智慧课堂系统追踪学习进展,构建“分层作业超市”,赋予学生自主挑选难度的权利。

三、家校共育:构建协同支持网络

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大多存在教育观念落后、辅导能力欠佳的状况,学校应借助家长学校、家访以及亲子活动,推动家长从“生活照顾者”转变为“学习合伙人”。

某校为七年级维吾尔族学生家庭开展“亲子共读计划”。教师培训家长时,以《骆驼祥子》为例,用“角色扮演卡”分配角色朗读,构建“情节曲线图”标记关键情节。家庭任务是每周举办读书会,家长录制 10 分钟读书视频分享至班级群。起初,彝族学生阿果的家长觉得读书是老师的事,教师家访展示孩子手抄报后,家长每周日晚与孩子共读。成果展示时,阿果家“双语标注”的手抄报获“最佳文化融合奖”。活动后,家长参与率从 32% 升至 89% ,学生月均阅读量增 2.3本,班级语文均分提15 分。

家校协作应实现“双向赋能”,学校可以研制“家庭教育资源包”,创建“家校成长档案”,对学生家庭学习情况加以记录,按周期开展“三方会谈”,携手设定目标。

四、结语

降低初中少数民族学生低分率,离不开情感激励、分层教学和家校协同的共同作用,利用文化渗透课程与日常的鼓励方式,营造包容的课堂环境,强化学生文化归属感与学习内动力;依托动态分层任务和智慧课堂系统,适配学生多样化需求,搭建起“最近发展区”;依托家庭教育工具包和家校成长档案,引领家长成为“学习合伙人”,促成教育双向赋能。该体系有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学习的参与热情及学业成绩,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心灵的启迪和潜能的挖掘,要持续改进这一体系,契合更多教学情境与学生诉求,为少数民族学生供给更优质、公平的教育,协助他们突破低分之困,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种伟伟 . 培养农村初中少数民族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探索 [J].俪人:教师 ,2015,0(15):175.

[2] 项正文 . 边疆农村初中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以云南省麻栗坡县农村初级中学为例 [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1):71-72.

[3] 迪娜尔·沙布尔别克 . 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策略研究-- 以阿勒泰市某中学为例[D].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