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工程中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

严勇磊

身份证号码:412721199010162273

引言

在电气工程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方式在很多场景下存在局限性,如插拔不便、存在安全隐患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技术能够在不使用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将电能从电源端传输到用电设备,具有便捷、灵活等显著优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深入研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对于推动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原理与分类

1.1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基础,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交变磁场实现能量的非接触传递。当发射端初级线圈中通入交变电流时,会在周围空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处于该磁场中的接收端次级线圈因磁通量的变化而感应出电动势,进而形成电流并完成电能传输。该方式通常工作于高频交流状态,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并减小装置体积。从应用角度看,电磁感应式传输适用于短距离、低功率场景,典型传输距离在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便携电子产品中的无线充电系统。其优势在于结构简单、控制灵活、技术实现难度较低,已具备较为成熟的产业化基础。然而,由于磁场衰减迅速,该方式对线圈之间的耦合程度要求较高,若发射与接收线圈存在偏移或角度偏差,将导致传输效率显著下降。此外,较长的空气间隙会加剧磁阻效应,进一步限制了其在远距离传输中的适用性。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常需引入优化的磁路结构或采用多线圈配置策略以提升系统的容错能力和稳定性。尽管如此,作为最早实现商业化的无线输电技术之一,电磁感应式传输仍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

1.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基于电磁谐振耦合原理,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线圈系统的固有频率匹配实现高效能量传递。该技术在发射与接收回路中分别引入电容元件,构成 LC 谐振电路,使系统工作于特定的谐振频率下。当发射端激励源工作于该频率时,会在周围空间激发较强的交变磁场;而处于同一谐振频率的接收端则因强耦合效应能够选择性地吸收该频段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输出。这种谐振匹配机制显著提升了磁场穿透能力与能量传输效率,使得传输距离相较于传统电磁感应方式提升一个数量级以上,通常可实现数十厘米至数米范围内的有效传输。

从物理机制分析,磁耦合谐振式传输主要依赖近场磁耦合作用,其能量传递效率受线圈间互感与系统品质因数共同影响。相比于电磁感应式系统,该方式对线圈轴向偏移与角度失准的容忍度更高,能够在非理想对齐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传输性能,从而降低了对机械定位精度的要求。同时,该技术具备一定的多负载并行供电能力,为构建复杂无线供能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工程可行性。

在应用层面,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被广泛研究用于电动汽车静态与动态无线充电、智能家居设备无线供能以及工业 AGV 无人搬运车的能量补给等场景。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其支持非接触式大功率能量传输的潜力,配合地面嵌入式发射装置与车载接收模块的集成设计,有助于实现自动对位充电与全天候无人值守运行,极大地拓展了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应用边界。

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领域

2.1 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

在消费电子领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实现从理论探索到商业化落地的跨越,成为提升用户体验与产品设计自由度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设备普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构建,其工作频段多处于百千赫兹至数兆赫兹区间,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线圈之间的互感作用完成能量传递。以智能手机为例,集成于机身内部的接收线圈可与充电底座或桌面内置的发射装置形成耦合回路,在保证传输效率的前提下实现无接触式供能。该方式不仅消除了传统插拔接口因长期使用造成的机械疲劳和接触不良问题,还显著提升了设备整体的密封性与防水等级,为终端产品的结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更大灵活性。与此同时,磁耦合谐振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无线充电的应用边界,相较于传统电磁感应方式,其具备更宽的对位容差与更高的空间自由度,使用户在放置设备时无需严格对准充电区域即可稳定充电,显著优化了交互体验。随着 Qi、AirFuel等国际标准的逐步统一与功率传输能力的不断提升,无线充电模块正向笔记本电脑、穿戴设备乃至家电产品等领域延伸,并逐步嵌入桌面、座椅、车载扶手等日常场景之中,形成无缝化的电力补给环境。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人机交互模式,也为未来智能化生活空间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2 医疗设备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设备领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优势与临床价值。针对植入式医疗装置,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神经刺激器及可植入式药物输注泵等,传统依赖导线穿透皮肤的充电或供能方式不仅操作复杂,且易引发感染、组织炎症甚至系统性并发症。通过引入基于电磁感应或磁耦合谐振原理的无线能量传输机制,可在无需物理接触的前提下实现对体内器件的持续供能。该方式有效规避了因长期穿刺导致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并降低了术后维护成本。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其内部集成的微型接收线圈可与体外发射装置形成高效能量耦合回路,在数厘米范围内实现稳定功率输出,确保设备长时间运行的同时提升了患者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此外,对于医院环境中广泛使用的移动式或便携型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监护仪及手术机器人等,无线充电技术亦可优化其能源管理方案。通过去除非必要的物理接口,不仅减少了线缆缠绕可能引发的操作干扰和电气安全隐患,还提高了设备在高精度、高洁净度场景下的适应能力。当前,随着低频高效电能传输架构、多目标动态匹配控制算法及相关电磁安全标准的不断完善,无线供电系统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逐步由辅助功能向核心供能模式演进,为下一代智能化、微型化医疗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结论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电气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通过对其原理和分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实践表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有线供电方式的局限性,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利。然而,目前该技术仍面临着效率提升、电磁兼容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电气工程领域朝着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紫懿 . 磁谐式无线电能传输性能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22.

[2] 薛明 , 杨庆新 , 章鹏程 , 等 .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1,36(08):1547-1568.

[3] 陈云帆 . 电力系统中 5G 移动通信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J]. 光源与照明 ,2024,(01):77-79.